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幼幼新書》 身有赤處第三十六

    作者: 劉昉

    (血疽附)

    《巢氏病源》小兒身有赤處候∶小兒因汗為風(fēng)邪熱毒所傷,與血?dú)庀嗖?,熱氣蒸發(fā)于外,其肉色赤而壯熱是也。

    《葛氏肘后》治身上有赤腫處者。

    上熬粉令黑,和唾涂之。

    《千金》治小兒半身皆紅赤,漸漸長(zhǎng)引者方。

    牛膝 甘草(炙)

    上二味 咀,合得五升,以水八升煮三沸,去滓,和伏龍肝末敷之。

    《千金》治小兒身赤腫起者方。

    伏龍肝 亂發(fā)(灰)

    上二味末之,以膏和,涂之。

    《圣惠》治小兒身上有赤引于頰上或口旁、眼下,赤如燕脂,面上皮即皴剝,漸漸引多,此是心熱血凝所為。

    其治法宜以小刀子鋒頭鐮破,令血出后宜服丹參散方

    丹參 黃芩 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 葛根(銼) 犀角(屑,以上各一分) 麻黃(半兩,去根節(jié))

    上件藥搗,粗羅為散。每服一錢,以水一小盞,入竹葉十片、竹茹半分煎至五分,去滓放溫,不計(jì)時(shí)候。

    量?jī)捍笮》譁p服之。

    《圣惠》治小兒身上有赤,煩熱。麥門冬散方

    麥門冬(去心) 蘆根(銼) 葛根(銼) 犀角(屑) 甘草(炙微赤,銼) 漏蘆(各半兩)

    上件藥搗,粗羅為散。每服一錢,以水一小盞,入竹葉十片煎至五分,去滓放溫、不計(jì)時(shí)候。量?jī)捍笮》譁p服之。

    《圣惠》治小兒身上有赤,或瘀腫,或如火丹,煩渴,渾身赤引壯熱。鉛霜散方

    鉛霜 綠豆粉(各半兩)

    上件藥細(xì)研為散,以蕓薹菜汁調(diào)涂之。

    《圣惠》又方

    上桃仁湯浸去皮,研令爛,以面脂和涂。

    《圣惠》又方

    上黃蒿穗,以水濃煎湯,入鹽少許,溫溫洗之。

    《圣惠》又方

    上白礬細(xì)研,以生油調(diào)涂之。

    《圣惠》又方

    上芭蕉根搗,絞汁涂之。

    《圣惠》又方

    上水中苔搗末,以水調(diào)涂之。

    《圣惠》又方

    上川芒硝以水研涂之。

    《吉氏家傳》治小兒腿上并座處血疽方。此疾但有赤色如燕脂,漸引闊如錢大,或手掌大,皮膚光緊,此名血疽。此因心熱,心主血,血得熱即凝聚不散,宜用此藥。

    上以鍛石炒令極熱即以水沃之,澄清三度,敷之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
  • 作者:
    吳謙
  •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史堪
  • 清 黃元御 著

    黃元御醫(yī)書總目錄

    《素問懸解》《靈樞懸解》《難經(jīng)懸解》《傷寒懸解》《金匱懸解》《傷寒說意》

    《四圣心源》《素靈微蘊(yùn)》《四圣懸樞》《長(zhǎng)沙藥解》《玉楸藥解》

    作者:
  • 清 黃元御 著

    黃元御醫(yī)書總目錄

    《素問懸解》《靈樞懸解》《難經(jīng)懸解》《傷寒懸解》《金匱懸解》《傷寒說意》

    《四圣心源》《素靈微蘊(yùn)》《四圣懸樞》《長(zhǎng)沙藥解》《玉楸藥解》

    作者:
  • 《圣濟(jì)總錄》(公元 1117 年)宋.太醫(yī)院編。二百卷。分 66 門,每門又分若干病證,闡述病因病理,詳述治法方藥,是北宋時(shí)期搜方較多的醫(yī)學(xué)全書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孫一奎
  • 作者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