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幼幼新書(shū)》 痰實(shí)第一

    作者: 劉昉

    《巢氏病源》小兒痰候∶痰者,水飲停積胸膈之間,結(jié)聚痰也。小兒飲乳,因冷熱不調(diào),停積胸膈之間,結(jié)聚成痰。痰多,則令兒飲乳不下,吐涎沫,變結(jié)而微壯熱也。痰實(shí)壯熱不止,則發(fā)驚癇。

    《千金》治小兒痰實(shí)結(jié)聚,宿癖羸露,不能飲食。真珠丸方

    真珠(半兩) 麥門(mén)冬(去心,一兩) 蕤仁(去皮,二百枚) 巴豆(去皮膜,四十粒)

    上四味末之,蜜丸。期歲兒,服二丸,如小豆大;二百日兒,服如麻子二丸,漸增,以知為度。當(dāng)下病赤、黃、白、黑葵汁,縱下勿絕藥,病盡下自止。久服使小兒肥白,以試驗(yàn)。

    《千金》治八歲以上兒,熱結(jié)痰實(shí),不能食,自下方。

    芍藥 梔子 知母 大黃(各二兩) 柴胡(二兩六銖) 升麻 黃連 黃芩(各二兩半) 竹葉(切,一升半) 桔梗(一兩半) 細(xì)辛(十五銖)

    上十一味 咀,以水六升,煮取一升八合,去滓,分四服。十歲兒為三服?!锻馀_(tái)》有枳實(shí)、杏仁各一兩半,而無(wú)桔梗、黃連。

    《千金》治十五以下兒,熱結(jié)多痰,食欲減,自下方。

    大黃 柴胡 黃芩(各三兩) 枳實(shí)(麩炒,一兩十八銖) 升麻 芍藥 知母 梔子(各二兩半) 生姜(十八銖) 杏仁(湯浸去皮尖、二兩)

    竹葉(切,一升半)

    上十一味, 咀,以水六升半,煮取二升,十歲至十五歲者,分三服。

    《經(jīng)驗(yàn)后方》治大人、小兒痰實(shí),久患風(fēng)癇,纏喉風(fēng),咳嗽,遍身風(fēng)疹,急中涎潮等。此藥不大吐逆,只出涎水方。

    瓜蒂(不限多少)

    上細(xì)碾為末,壯年一字;十五以下氣怯小兒半字。早晨井華水下一食,須含沙糖一塊;良久,涎如水出,年深涎盡,有一塊如涎布水上如鑒矣。涎盡食粥一、二日,如吐多困甚,即咽麝香湯一盞即止矣。麝細(xì)研,溫水調(diào)下。昔大平尚書(shū)覺(jué)昏眩,即服之,取涎有效。

    《圣惠》治小兒痰實(shí)壯熱,心胸壅悶,不欲乳食。前胡散方

    前胡(半兩,去蘆頭) 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 赤茯苓 川大黃(銼碎,微炒) 甘草(炙微赤,銼。各一分)

    上件藥搗,粗羅為散。每服一錢(qián),以水一小盞,煎至五分。去滓溫服,日三、四服。更量?jī)捍笮〖訙p服之。

    《圣惠》治小兒痰氣結(jié)實(shí),煩壅。半夏散方

    半夏(湯洗七遍去滑) 川大黃(銼碎、微炒) 甘草(炙微赤,銼。各一分) 前胡(半兩,去蘆頭) 川樸硝(一兩)

    上件藥搗,粗羅為散。每服一錢(qián),以水一小盞,入生姜少許,煎至五分,去滓。溫服,日三、四服。量?jī)捍笮∫砸饧訙p。

    《圣惠》治小兒痰壅結(jié)實(shí),時(shí)欲嘔吐。陳橘皮散方

    陳橘皮(湯浸、去白瓤,焙) 桑根白皮(銼) 麥門(mén)冬(去心,焙。各半兩) 川大黃(銼碎,微炒) 前胡(去蘆頭) 川升麻(各一分)

    上件藥搗,粗羅為散。每服一錢(qián),以水一小盞,煎至五分去滓,不計(jì)時(shí)候溫服。更量?jī)捍笮∫砸饧訙p。

    《圣惠》治小兒五、六歲痰實(shí)不散,宜服此方。

    前胡(去蘆頭) 川大黃(銼碎,微炒) 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 甘草(炙微赤,銼。各一分) 川樸硝(一兩)

    上件藥搗,粗羅為散。每服一錢(qián),以水一中盞,入生姜蓮子大,煎至六分,去滓。量?jī)捍笮》譁p溫服。

    《圣惠》治小兒痰實(shí)壅悶,時(shí)復(fù)嘔吐,不欲乳食。赤茯苓散方

    赤茯苓 川樸硝(各半兩) 甘草(炙微赤,銼) 陳橘皮(湯浸、去白瓤,焙) 旋復(fù)花(一分)

    上件藥搗,粗羅為散。每服二錢(qián),以水一小盞,入生姜如蓮子大,煎五分,去滓。量?jī)捍笮》譁p溫服。

    《圣惠》治小兒痰實(shí),心胸不利,多欲嘔吐。前胡散方

    前胡(去蘆頭,半兩) 貝母(煨令黃) 白術(shù) 桑根白皮(銼) 人參(去蘆頭。各一分) 陳橘皮(半分,湯浸、去白瓤,焙)

    上件藥搗,粗羅為散。每服一錢(qián),以水一小盞,煎至五分去滓。不計(jì)時(shí)候溫服。量?jī)捍笮〖訙p服之。

    《圣惠》治小兒痰實(shí),往來(lái)寒熱,不欲飲食,肌體羸瘦。芒硝丸方

    川芒硝 川大黃(銼碎,微炒) 代赭石(各半兩) 半夏(湯浸七遍去滑) 甘遂(微炒。

    各一分) 杏仁(十粒,湯浸,去皮尖、雙仁,麩炒微黃)

    上件藥搗,羅為末,煉蜜和丸如綠豆大??招囊詼厮聝赏琛A看笮〖訙p與服之。

    《靈苑》治小兒痰實(shí)結(jié)滯,時(shí)發(fā)寒熱,胸中涎壅及哮呷喘急,煩躁不得睡眠。犀角丸方

    犀角(一錢(qián),醋末) 白術(shù) 桔梗 陳橘皮(各一錢(qián)) 金銀箔(各用三片,以水銀一錢(qián),結(jié)成砂子) 巴豆(三粒,去皮,以棗子一個(gè)裹之燒令香熟,只取巴豆細(xì)研)

    上件七味,同研令勻,以煉蜜為丸如小豆大。每服一丸至二丸,用薄荷水研下。量?jī)捍笮。R時(shí)加減丸數(shù)。

    《嬰孺》治小兒膈上有痰飲。瘧候方

    常山(五分) 知母(四分) 松蘿 甘草(炙。各三分)

    上水一升,浸一宿,煮五沸,去滓??招姆?,當(dāng)出痰為度。

    張渙香橘皮丹消小兒宿食痰滯。

    陳橘皮(去白,焙干) 木香(各一兩) 白術(shù)(炮) 草豆蔻(面裹微炮) 牽牛子 姜黃(各半兩)

    上件搗,羅為細(xì)末,滴水和丸如黍米大。每服十粒,煎蔥白湯下。大小便澀或不通,即乳食前服之。

    張渙枳殼湯治小兒痰實(shí),壯熱不除。

    枳殼(麩炒,去瓤) 半夏(湯洗七遍,焙干) 木香 前胡(各一兩) 干姜 甘草(炙。各半兩)

    上件搗,羅為細(xì)末。每服一錢(qián),水一小盞,入生姜三片、陳橘皮少許,同煎至六分去滓,放溫服。

    張渙前胡半夏丹治小兒痰實(shí)壯熱。

    前胡 半夏(各一兩,湯洗七遍,焙干) 川樸硝 麥門(mén)冬(去心) 大黃(炮。各半兩)

    上件搗,羅為細(xì)末,取生姜汁和丸如黍米大。每服十粒,煎人參湯下。

    張渙神曲湯治小兒痰實(shí)。

    神曲(微炒) 姜黃 木香 半夏(用生姜八兩,切作片子,同搗成膏,慢火焙,炙令黃。各一兩) 甘草(炙) 青橘皮(炒黃) 白茯苓(各半兩)

    上件搗,羅為細(xì)末。每服半錢(qián),入鹽少許,沸湯點(diǎn),放溫?zé)岱?/p>

    張渙白金丹消小兒痰實(shí),利胸膈。

    前胡 桑白皮(銼) 半夏(湯泡七遍) 白術(shù)(炮。各一兩) 人參(去蘆頭) 陳橘皮(各半兩) 甘遂(一分,微炒)

    上件搗,羅為細(xì)末,煉蜜和丸如黍米同大。溫水下五粒至七粒;周 小兒并二、三歲只可服三粒。以上臨時(shí)加減。

    《保生信效方》逍遙丸治膈實(shí)氣痞,痰盛喘促。

    半夏(湯浸洗七次,焙,二兩) 枳實(shí)(去瓤,麩炒) 檳榔(銼) 赤茯苓(去粗皮。各一兩)

    上同為細(xì)末,生姜自然汁煮面糊和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二、三十丸,荊芥湯送下。別作小丸與小兒。

    《吳氏家傳》治大人、小兒風(fēng)壅,咽喉不利,痰實(shí)煩渴,困倦頭昏;或發(fā)潮熱,及一切風(fēng)痰瘡疥,并宜服之。

    龍腦 薄荷葉(去沙土,用十兩) 栝蔞根(生用一兩) 荊芥穗(生用四兩) 甘草(生用五兩一分) 縮砂仁(生用三兩)

    上件為細(xì)末,每四兩藥末入炒鹽末一兩,研勻,以瓷器盛貯。每服一錢(qián),如茶點(diǎn)吃。

    《吉氏家傳》治小兒生百日以來(lái)痰實(shí)。

    柴胡(半分) 當(dāng)歸 大黃(各二銖) 甘草(炙) 茯苓(各三錢(qián))

    上水四合,煎取一合,去滓。分兩日與服。

    《吉氏家傳》又方

    黃連 人參 樸硝(各三銖)

    上以水二大合,煎半合,三次與服。

    《吉氏家傳》小兒二歲痰實(shí)方

    白檳榔(一枚) 青木香(半分) 大黃(一分) 茯苓(二分)

    上以水五大合,煎二合去滓,服二次。

    《吉氏家傳》又方

    黃連 黃芩 生姜(各二分)

    上以水五合,煎三合,去滓服盡。

    《吉氏家傳》治四、五歲兒痰實(shí)。

    大黃 人參(各一分) 濃樸 甘草(各半分) 樸硝(二銖,湯化)

    上以水五大合,煎二合去滓;下樸硝,一日服之。

    《吉氏家傳》治六歲兒痰實(shí)。

    半夏(洗七次) 草果子(各二枚) 樸硝(二銖) 生姜(二塊,各如杏仁大)

    上末以水六合,煎三合,去滓;下樸硝,空心、日二服。

    《吉氏家傳》治七、八歲兒痰實(shí)。

    黃芩 前胡(各一分) 黃連(三分) 山梔子(七個(gè))

    上末以水九合,煎五合服。

    長(zhǎng)沙醫(yī)者丁時(shí)發(fā)傳黑散子治小兒涎壅,咳嗽吐逆。

    天南星 半夏 豬牙皂角 巴豆 白礬

    上件等分,入瓦罐子,用火 ,存性,每用半錢(qián)。齏汁調(diào)下,或麥門(mén)冬、桑白皮湯入蜜下。

    長(zhǎng)沙醫(yī)者鄭愈傳治 小兒咽喉涎鳴如鋸,兼?zhèn)頍崦娉啵磺邢训取?strong>壞涎丸方

    半夏(二錢(qián),研,以生姜自然汁搜作餅子,用慢火炙黃干) 粉霜 鉛白霜 巴豆霜 雄黃 蝎梢(各半錢(qián))

    上各為末,再研令勻,稀曲糊為丸如此○大。取涎每服五丸,用燈心湯化破。如涎未下,再用燈心湯投下即吐。如取涎連三服即瀉,補(bǔ)之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(shū)籍
  •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史堪
  • 清 黃元御 著

    黃元御醫(yī)書(shū)總目錄

    《素問(wèn)懸解》《靈樞懸解》《難經(jīng)懸解》《傷寒懸解》《金匱懸解》《傷寒說(shuō)意》

    《四圣心源》《素靈微蘊(yùn)》《四圣懸樞》《長(zhǎng)沙藥解》《玉楸藥解》

    作者:
  • 清 黃元御 著

    黃元御醫(yī)書(shū)總目錄

    《素問(wèn)懸解》《靈樞懸解》《難經(jīng)懸解》《傷寒懸解》《金匱懸解》《傷寒說(shuō)意》

    《四圣心源》《素靈微蘊(yùn)》《四圣懸樞》《長(zhǎng)沙藥解》《玉楸藥解》

    作者:
  • 《圣濟(jì)總錄》(公元 1117 年)宋.太醫(yī)院編。二百卷。分 66 門(mén),每門(mén)又分若干病證,闡述病因病理,詳述治法方藥,是北宋時(shí)期搜方較多的醫(yī)學(xué)全書(shū)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孫一奎
  •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未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