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(公元 341? )晉、葛洪(稚川)著。八卷。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,在倉促發(fā)病時可以應(yīng)用。經(jīng)梁.陶弘景增補,金.楊用道又加附方。
《證治準(zhǔn)繩》(公元 1602 年)明.王肯堂(宇泰、損庵)著。一百二十卷。分為“證治”“傷寒”“瘍醫(yī)”“幼科”“女科”“類方 “等六部份。內(nèi)容豐富,參驗脈證,辨析透徹,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。此書又稱為《六科準(zhǔn)繩》。
《證治準(zhǔn)繩》(公元 1602 年)明.王肯堂(宇泰、損庵)著。一百二十卷。分為“證治”“傷寒”“瘍醫(yī)”“幼科”“女科”“類方 “等六部份。內(nèi)容豐富,參驗脈證,辨析透徹,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。此書又稱為《六科準(zhǔn)繩》。
《石壁經(jīng)》三十六種內(nèi)傷寒變疽候歌∶
先前五日臉紅鮮,(《鳳髓經(jīng)》第一句云∶已前七日唇臉青。)一見生人怕又驚。(四十候此兩句云∶傷寒變疽七日前,兩瞼唇青怕語言。)驀睹胸前如痣子,(《鳳髓經(jīng)》云∶驀然胸前赤痣色。)漸同梅李一般形。血光齒上時聞臭,指甲無紅色似銀。食者可醫(yī)無苦病,不識言風(fēng)道熱驚。用藥表脾涼上膈,心涼疽伏始安寧。
《鳳髓經(jīng)》歌括一同,兩句小異。外有注云∶宜與二圣散表出。(方見傷寒變疹子門中。)
四十候傷寒變疽歌一同。后云∶此候指甲白,牙上有血為證,表發(fā)只用參苓散,涼心經(jīng)用南星丸。(方見傷寒變疹門中。)不退用解表散(方見慢驚風(fēng)門),去毒,托里散亦可。(方見傷寒變疹門中。)
四十八候治嗽化痰參苓散
人參 麻黃 甘草(炙) 款冬花(各一分) 半夏(小者如魚眼大,湯浸十二次) 葶藶(各半錢) 馬兜苓(三個)
上末。每服半錢,用桑白皮湯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