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痢疾古云滯下,多行于夏末秋初,其故何也?然內(nèi)為生冷所積,外為暑濕相搏,其得病之由也。脾胃不和,生冷過度,停積于腸胃之間,不得克化;又為風(fēng)寒暑濕之氣相干,淹留日久,而成斯疾。大抵痢疾無積不成。所謂痢者,利也。乘病初起,必先用 利之藥,蕩滌腸胃,使毒瓦斯外泄。切不可先用補(bǔ)澀之藥,使積停滯,不得外泄,則熱毒固閉,惡癥生矣。所謂痢不可止,此也。當(dāng)下不下,日久脾胃益虛,尤不可下矣。其證有八∶曰冷、曰熱、曰疳、曰驚、曰冷熱不調(diào)、曰休息痢、曰蠱毒、曰 痢。冷痢則去白,熱痢則去紅。余謂不然,當(dāng)辨手足溫暖則為熱;厥冷則為寒。以此分別治之,則不誤矣。疳癥,痢兼黃白,下無時(shí)度;驚痢去青,乍寒乍熱;冷熱不調(diào),則赤白相雜;休息痢,糞黑如魚腸,愈而復(fù)作; 痢,停積失于不下,大便秘澀,疼痛啼叫,惡食糞臭;蠱毒下痢紫黑。又有三惡癥∶曰禁口痢者,毒瓦斯侵胃,干嘔不食;二曰刮腸痢,腸頭鮮血頻滴,肛門深黑,開張可畏,肚腹 痛,里急后重;三曰滑腸痢,日夜頻并,飲食直過,完谷不化。如遇此癥,非盡誠醫(yī)治,十中難全一二。久痢渴而思酒,是腸胃精液耗竭故也。治之之法∶冷者溫之,熱者清之,和胃溫脾,寬腸順氣。下痢身涼,脈微細(xì)者生;身熱脈浮大者死;舌黑汗出者死。
感應(yīng)丸治一切食積,下痢赤白,肚腹 痛,里急后重,不拘男婦,此藥乃斬關(guān)奪營之將,定禍亂而致太平,真有起死回生之功,用之得宜神效。
茅術(shù)(一兩五錢,炒) 濃樸(一兩,姜制) 陳皮(一兩二錢) 甘草(五錢) 干姜(五錢) 百草霜(三錢)巴豆(五錢,制)
制巴豆法∶如用,先于三月之前,去殼,取仁,去枯油者不用。研細(xì),用紙包裹.壓去油。再研,再壓。仍置泥地,任其上梅,去毒,方可合藥,否則傷人。為末,次人百草霜、巴豆,HT 細(xì)和勻。面糊為丸,麻子大,周歲十二三丸,大人四五十丸。
小兒七八朝,惡露內(nèi)蓄,腹脹不乳。黃連甘草湯服六七丸,甚效。
脾積丸治臟腑一切寒食積聚。
三棱(一兩,醋炒) 蓬術(shù)(一兩,醋炒) 青皮(一兩,醋炒) 良姜(醋炒) 木香(各五錢) 丁香(三錢)皂莢(三條,燒灰) 巴豆(五錢,制) 百草霜(三錢)
為末,面糊為丸,麻子大,姜湯量大小服。
導(dǎo)滯湯痢疾初起,必下,此方視大小承氣最穩(wěn)當(dāng)。
黃芩(酒炒) 黃連(姜汁炒) 當(dāng)歸 赤芍(炒) 枳殼(麩炒) 檳榔(各一錢) 木香(五分) 大黃(小者二三錢,大人六錢,酒擺過,曬干候用)
水鐘半,煎三滾,入大黃再煎一滾,置水中候冷,再上火頓熱服。渣再煎服效。
加味胃苓湯內(nèi)傷生冷之食,外感暑濕之氣,肚腹 痛,里急后重,一切痢疾泄瀉,脾胃不和,并效。
豬苓 澤瀉 白術(shù) 茯苓 蒼術(shù)(炒) 濃樸(制) 陳皮(各一錢) 甘草(五分) 枳殼 檳榔 黃連 姜汁(炒) 黃芩(七分) 木香 官桂(各三分)
生姜三片,棗一枚,水煎。夏月加香薷、扁豆,去官桂;腹痛甚加生姜、雨茶;久瀉加訶子、肉果;久痢加烏梅、粟殼,便血加槐花、荊芥、當(dāng)歸;小便不利加木通、滑石;口渴加干葛、麥冬、五味,去桂。
調(diào)中湯治癥同前。
黃連(姜汁炒) 黃芩(酒炒。各一錢五分) 當(dāng)歸(一錢) 白芍(酒炒) 檳榔(各八分) 水香(三分)
生姜五片,雨茶一撮,水煎。
加味調(diào)中湯,有蒼術(shù)、白術(shù)、滑石、生地。
胃風(fēng)湯治風(fēng)冷乘虛客于腸胃,腹痛腸鳴,水谷不化,下注豆汁,或下瘀血。
人參 白術(shù) 當(dāng)歸 川芎 茯苓 芍藥 羌活 防風(fēng)(各等分) 官桂(少)
粟米一撮,水煎。
神效散下痢赤白,里急后重,肚腹 痛,不拘新久,并效。
蒼術(shù)(一錢) 濃樸 陳皮(各七分) 甘草(五分) 當(dāng)歸 川芎(各七分) 黃連(一錢五分) 枳殼 升麻(各六分) 木香(三分) 白芍(一錢) 人參(五分)
烏梅一個(gè),黑棗二枚,水煎。
真人養(yǎng)臟湯治冷熱不調(diào),下痢赤白,臍腹攪痛,里急后重,瀉痢已久。
人參 白術(shù)(炒) 當(dāng)歸 芍藥(炒) 訶子 肉蔻(煨) 甘草 粟殼(蜜炒。各八分) 肉桂 木香(各三分)
生姜三片,水煎。手足厥冷加附子。
解毒香薷飲治暑毒,下痢純血,身熱口渴,心煩面赤,臍腹 痛,里急后重,小便赤澀。
黃芩 黃連 黃柏(各一錢) 香薷(二錢) 濃樸 扁豆(炒研。各八分)
水煎服。大人酒毒便血,加當(dāng)歸 阿膠(蛤粉炒。各一錢)
三黃熟艾湯本方加祁艾(一錢醋炒)
生熟飲治痢日久,肚腹絞痛,里急后重,日夜無度。
粟殼(四個(gè)) 陳皮(二片) 甘草(一寸,兩破) 烏梅(二個(gè)) 黑棗(二個(gè)) 生姜(二片) 木香(一錢,分二塊) 訶子(二個(gè)) 黑豆(六十粒) 黃 (二寸) 白術(shù)(二塊) 當(dāng)歸(二寸,兩破)
俱要半生半熟,不用銼碎,水二碗,煎一碗,徐徐服。此方按君臣佐使,調(diào)陰陽,和脾胃,順益三焦,安調(diào)五臟。
日久泄痢,無不神效,不可忽之。
五圣散治一切瀉痢日久,諸藥不效,懨懨欲絕,可轉(zhuǎn)危就安。
烏梅(七個(gè),捶碎) 黑棗(七個(gè),搗) 粟殼(七個(gè),蜜炙) 甘草(七寸,炙) 蓮肉(七粒,搗)
生姜七片,雨茶七分,水煎,露一宿。天明頓溫,徐徐服。酒煎尤妙。小兒分二日服。
香連丸治一切瀉痢,肚腹不和,胸膈痞悶,氣痛,并效。
黃連(凈,一斤,吳茱萸四兩,同炒) 肉豆蔻(二兩,面煨) 木香(二兩) 茅術(shù)(六兩,炒) 濃樸(三兩,姜汁炒) 陳皮(四兩) 甘草(一兩五錢)
為末,醋糊為丸,量大小,米湯、醋湯,隨意服。
驚粟丸治癥同前。未經(jīng)行過不可用。
粟殼(四而,醋炒) 青皮 陳皮 當(dāng)歸 訶子 白芍(各二兩) 甘草 木香 干姜(各一兩)
為末,煉蜜為○大。每服一丸,蜜湯磨化,頓熱服。
豆蔻丸瀉痢日久,腸胃虛寒,腸滑,糟粕不聚,此方主之。
肉豆蔻(煨) 胡粉(炒) 龍骨( ) 白礬( )
各等分,為末,糊丸。量大小,米湯下。
百中散治癥如前。
粟殼(蜜炒) 濃樸(姜汁炒)
等分,為末。每服一錢,白痢赤砂糖湯;赤痢蜜湯,調(diào)下。
海藏仙方治受暑毒,久瀉、久痢、久瘧,并效如神。
雄黃(透明者)
不拘多少,為末,蒸餅為丸,綠豆大。甘草湯下。
端午日制更效。
鐵門栓治赤白痢疾,五種泄瀉。
文蛤(一兩炒) 白礬(三錢半,生) 黃丹(二錢,炒)
為末,黃蠟一兩為丸,生姜、雨茶泡湯下。
參連飲治禁口痢。
人參 黃連(各一錢)
水煎頻頻呷之。
附禁口痢諸方∶
精豬肉切片,將面粉搽上,頻炙,頻搽,香熟食之。不吃,鼻下聞之。
寧波白鲞炙香,食之。
鳳尾草煎湯露一宿,頓溫,徐徐服。
川烏三兩,光圓者。一兩生用,一兩煨,一兩燒存性。同為末,糊丸,每服十丸,甘草湯下。
五爪龍草陰干,為末,每服一錢,酒下。
封臍膏
陳小粉(五錢) 乳香 沒藥(各一錢)
研末,醋調(diào)敷臍。
黃瓜藤經(jīng)霜者,曬干,燒灰存性,香油調(diào)敷臍中。
熏痢秘方瀉痢日久,用此熏之。
地骨皮(新鮮者,煎百沸)
傾入陳馬桶內(nèi),乘熱坐上熏之。亦治膿窠瘡。
灸法治瀉痢日久。
關(guān)元穴 翠尾穴(各灸,三壯。)
清 黃元御 著
黃元御醫(yī)書總目錄
《素問懸解》《靈樞懸解》《難經(jīng)懸解》《傷寒懸解》《金匱懸解》《傷寒說意》
《四圣心源》《素靈微蘊(yùn)》《四圣懸樞》《長沙藥解》《玉楸藥解》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痢疾古云滯下,多行于夏末秋初,其故何也?然內(nèi)為生冷所積,外為暑濕相搏,其得病之由也。脾胃不和,生冷過度,停積于腸胃之間,不得克化;又為風(fēng)寒暑濕之氣相干,淹留日久,而成斯疾。大抵痢疾無積不成。所謂痢者,利也。乘病初起,必先用 利之藥,蕩滌腸胃,使毒瓦斯外泄。切不可先用補(bǔ)澀之藥,使積停滯,不得外泄,則熱毒固閉,惡癥生矣。所謂痢不可止,此也。當(dāng)下不下,日久脾胃益虛,尤不可下矣。其證有八∶曰冷、曰熱、曰疳、曰驚、曰冷熱不調(diào)、曰休息痢、曰蠱毒、曰 痢。冷痢則去白,熱痢則去紅。余謂不然,當(dāng)辨手足溫暖則為熱;厥冷則為寒。以此分別治之,則不誤矣。疳癥,痢兼黃白,下無時(shí)度;驚痢去青,乍寒乍熱;冷熱不調(diào),則赤白相雜;休息痢,糞黑如魚腸,愈而復(fù)作; 痢,停積失于不下,大便秘澀,疼痛啼叫,惡食糞臭;蠱毒下痢紫黑。又有三惡癥∶曰禁口痢者,毒瓦斯侵胃,干嘔不食;二曰刮腸痢,腸頭鮮血頻滴,肛門深黑,開張可畏,肚腹 痛,里急后重;三曰滑腸痢,日夜頻并,飲食直過,完谷不化。如遇此癥,非盡誠醫(yī)治,十中難全一二。久痢渴而思酒,是腸胃精液耗竭故也。治之之法∶冷者溫之,熱者清之,和胃溫脾,寬腸順氣。下痢身涼,脈微細(xì)者生;身熱脈浮大者死;舌黑汗出者死。
感應(yīng)丸治一切食積,下痢赤白,肚腹 痛,里急后重,不拘男婦,此藥乃斬關(guān)奪營之將,定禍亂而致太平,真有起死回生之功,用之得宜神效。
茅術(shù)(一兩五錢,炒) 濃樸(一兩,姜制) 陳皮(一兩二錢) 甘草(五錢) 干姜(五錢) 百草霜(三錢)巴豆(五錢,制)
制巴豆法∶如用,先于三月之前,去殼,取仁,去枯油者不用。研細(xì),用紙包裹.壓去油。再研,再壓。仍置泥地,任其上梅,去毒,方可合藥,否則傷人。為末,次人百草霜、巴豆,HT 細(xì)和勻。面糊為丸,麻子大,周歲十二三丸,大人四五十丸。
小兒七八朝,惡露內(nèi)蓄,腹脹不乳。黃連甘草湯服六七丸,甚效。
脾積丸治臟腑一切寒食積聚。
三棱(一兩,醋炒) 蓬術(shù)(一兩,醋炒) 青皮(一兩,醋炒) 良姜(醋炒) 木香(各五錢) 丁香(三錢)皂莢(三條,燒灰) 巴豆(五錢,制) 百草霜(三錢)
為末,面糊為丸,麻子大,姜湯量大小服。
導(dǎo)滯湯痢疾初起,必下,此方視大小承氣最穩(wěn)當(dāng)。
黃芩(酒炒) 黃連(姜汁炒) 當(dāng)歸 赤芍(炒) 枳殼(麩炒) 檳榔(各一錢) 木香(五分) 大黃(小者二三錢,大人六錢,酒擺過,曬干候用)
水鐘半,煎三滾,入大黃再煎一滾,置水中候冷,再上火頓熱服。渣再煎服效。
加味胃苓湯內(nèi)傷生冷之食,外感暑濕之氣,肚腹 痛,里急后重,一切痢疾泄瀉,脾胃不和,并效。
豬苓 澤瀉 白術(shù) 茯苓 蒼術(shù)(炒) 濃樸(制) 陳皮(各一錢) 甘草(五分) 枳殼 檳榔 黃連 姜汁(炒) 黃芩(七分) 木香 官桂(各三分)
生姜三片,棗一枚,水煎。夏月加香薷、扁豆,去官桂;腹痛甚加生姜、雨茶;久瀉加訶子、肉果;久痢加烏梅、粟殼,便血加槐花、荊芥、當(dāng)歸;小便不利加木通、滑石;口渴加干葛、麥冬、五味,去桂。
調(diào)中湯治癥同前。
黃連(姜汁炒) 黃芩(酒炒。各一錢五分) 當(dāng)歸(一錢) 白芍(酒炒) 檳榔(各八分) 水香(三分)
生姜五片,雨茶一撮,水煎。
加味調(diào)中湯,有蒼術(shù)、白術(shù)、滑石、生地。
胃風(fēng)湯治風(fēng)冷乘虛客于腸胃,腹痛腸鳴,水谷不化,下注豆汁,或下瘀血。
人參 白術(shù) 當(dāng)歸 川芎 茯苓 芍藥 羌活 防風(fēng)(各等分) 官桂(少)
粟米一撮,水煎。
神效散下痢赤白,里急后重,肚腹 痛,不拘新久,并效。
蒼術(shù)(一錢) 濃樸 陳皮(各七分) 甘草(五分) 當(dāng)歸 川芎(各七分) 黃連(一錢五分) 枳殼 升麻(各六分) 木香(三分) 白芍(一錢) 人參(五分)
烏梅一個(gè),黑棗二枚,水煎。
真人養(yǎng)臟湯治冷熱不調(diào),下痢赤白,臍腹攪痛,里急后重,瀉痢已久。
人參 白術(shù)(炒) 當(dāng)歸 芍藥(炒) 訶子 肉蔻(煨) 甘草 粟殼(蜜炒。各八分) 肉桂 木香(各三分)
生姜三片,水煎。手足厥冷加附子。
解毒香薷飲治暑毒,下痢純血,身熱口渴,心煩面赤,臍腹 痛,里急后重,小便赤澀。
黃芩 黃連 黃柏(各一錢) 香薷(二錢) 濃樸 扁豆(炒研。各八分)
水煎服。大人酒毒便血,加當(dāng)歸 阿膠(蛤粉炒。各一錢)
三黃熟艾湯本方加祁艾(一錢醋炒)
生熟飲治痢日久,肚腹絞痛,里急后重,日夜無度。
粟殼(四個(gè)) 陳皮(二片) 甘草(一寸,兩破) 烏梅(二個(gè)) 黑棗(二個(gè)) 生姜(二片) 木香(一錢,分二塊) 訶子(二個(gè)) 黑豆(六十粒) 黃 (二寸) 白術(shù)(二塊) 當(dāng)歸(二寸,兩破)
俱要半生半熟,不用銼碎,水二碗,煎一碗,徐徐服。此方按君臣佐使,調(diào)陰陽,和脾胃,順益三焦,安調(diào)五臟。
日久泄痢,無不神效,不可忽之。
五圣散治一切瀉痢日久,諸藥不效,懨懨欲絕,可轉(zhuǎn)危就安。
烏梅(七個(gè),捶碎) 黑棗(七個(gè),搗) 粟殼(七個(gè),蜜炙) 甘草(七寸,炙) 蓮肉(七粒,搗)
生姜七片,雨茶七分,水煎,露一宿。天明頓溫,徐徐服。酒煎尤妙。小兒分二日服。
香連丸治一切瀉痢,肚腹不和,胸膈痞悶,氣痛,并效。
黃連(凈,一斤,吳茱萸四兩,同炒) 肉豆蔻(二兩,面煨) 木香(二兩) 茅術(shù)(六兩,炒) 濃樸(三兩,姜汁炒) 陳皮(四兩) 甘草(一兩五錢)
為末,醋糊為丸,量大小,米湯、醋湯,隨意服。
驚粟丸治癥同前。未經(jīng)行過不可用。
粟殼(四而,醋炒) 青皮 陳皮 當(dāng)歸 訶子 白芍(各二兩) 甘草 木香 干姜(各一兩)
為末,煉蜜為○大。每服一丸,蜜湯磨化,頓熱服。
豆蔻丸瀉痢日久,腸胃虛寒,腸滑,糟粕不聚,此方主之。
肉豆蔻(煨) 胡粉(炒) 龍骨( ) 白礬( )
各等分,為末,糊丸。量大小,米湯下。
百中散治癥如前。
粟殼(蜜炒) 濃樸(姜汁炒)
等分,為末。每服一錢,白痢赤砂糖湯;赤痢蜜湯,調(diào)下。
海藏仙方治受暑毒,久瀉、久痢、久瘧,并效如神。
雄黃(透明者)
不拘多少,為末,蒸餅為丸,綠豆大。甘草湯下。
端午日制更效。
鐵門栓治赤白痢疾,五種泄瀉。
文蛤(一兩炒) 白礬(三錢半,生) 黃丹(二錢,炒)
為末,黃蠟一兩為丸,生姜、雨茶泡湯下。
參連飲治禁口痢。
人參 黃連(各一錢)
水煎頻頻呷之。
附禁口痢諸方∶
精豬肉切片,將面粉搽上,頻炙,頻搽,香熟食之。不吃,鼻下聞之。
寧波白鲞炙香,食之。
鳳尾草煎湯露一宿,頓溫,徐徐服。
川烏三兩,光圓者。一兩生用,一兩煨,一兩燒存性。同為末,糊丸,每服十丸,甘草湯下。
五爪龍草陰干,為末,每服一錢,酒下。
封臍膏
陳小粉(五錢) 乳香 沒藥(各一錢)
研末,醋調(diào)敷臍。
黃瓜藤經(jīng)霜者,曬干,燒灰存性,香油調(diào)敷臍中。
熏痢秘方瀉痢日久,用此熏之。
地骨皮(新鮮者,煎百沸)
傾入陳馬桶內(nèi),乘熱坐上熏之。亦治膿窠瘡。
灸法治瀉痢日久。
關(guān)元穴 翠尾穴(各灸,三壯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