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溫?zé)峤?jīng)緯》(公元 1852 年)清.王士雄(孟英)著。五卷。搜集多種溫?zé)岵≈?,以《?nèi)經(jīng)》,張仲景等之說為經(jīng),以葉桂(天士)、薛生白、陳平伯、余師愚等之說為緯,辨別溫病的伏氣、外感、內(nèi)容豐 富。
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腹痛,下紅白,白多紅少,或全白不紅,后重,小便不利,口渴,身熱,口臭,氣實(shí),口苦,舌苔干黃。脈象沉而實(shí),或數(shù)而細(xì)沉有力。方用白頭翁、黃柏、當(dāng)歸、白芍、葛根、檳榔各二錢,黃連一錢,繞臍痛甚,按之更痛者,加酒制大黃一二錢,清熱養(yǎng)水,疏滯升陷即愈。脈弱者大黃忌用。如下白物而不口渴,或下如熟藕粉之物,脈不實(shí),用普通痢疾方,去干姜,木香減半。白頭翁黃柏最寒,能清下部木氣郁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