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葉選醫(yī)衡》 噎膈反胃本于陰枯陽結論

    作者: 未知

    噎膈反胃,多因于內傷,憂郁失志,及恣意酒食,縱情勞役,以致陽氣內結,陰血內枯而成也。經云∶三陽結謂之膈,三陽,手太陽小腸、手陽明大腸、足太陽膀胱也。蓋小腸熱結,則小水短少,而火氣不泄;大腸熱結,則大解不利,而郁熱難除;膀胱熱結,則津液不充,而道路蹇澀;三陽并結,則前后之氣不行。下既不行,則火邪上逆。氣火上逆,則痰涎愈生。痰涎生則往來之氣愈阻,而嘔逆噎膈之證起矣。且也重傷之以七情,更感之以六氣?;虿唤渲吮誓佒铮换蛲缎料阍餆嶂畡?,遂使火邪愈熾,津液枯,痰涎愈結,病情愈深,豈易療哉?須分上中下三焦以治之。夫咽嗌梗塞,氣不順行,水飲可行,食物難入,其槁在吸門,名之曰膈。其或食下則胃脘作痛。煩悶不安,須臾吐出,食出而安,其槁在賁門,名之曰噎。噎者屬上焦,其或食雖可下,良久復出。槁在幽門,名曰反胃,亦曰胃反,此屬中焦。其或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所出完谷,小便赤,大便難,或如羊矢,其槁在闌門,亦名反胃。上屬下焦。然壯者猶或可治,當用透膈疏氣,化痰清火,健胃和脾之劑。經又曰∶噎膈多生于血干,反胃亦生于脾弱。東垣曰∶脾、陰也,血亦陰也,陰主靜,內外兩靜,則臟腑之火何由而生?金水二臟有養(yǎng),陰血自生,腸胃津液傳化合宜,噎膈反胃之有哉?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
  • 作者:
    張志聰
  •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李東垣
  • 《冷廬醫(yī)話》(公元 1897 年)清.陸以湉(定圃)著。五卷。卷一論“醫(yī)范”“醫(yī)鑒”“慎疾”“保生”“求醫(yī)”“診法”“ 用藥”;卷二論古人今人,古書今書;卷三、四、五論病,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,指出醫(yī)家的利弊。近人從陸氏《冷廬雜識》中摘出其論醫(yī)語作為補編 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凌曉五
  • 作者:
    不詳
  • 作者:
  • (公元495 ~ 499 年)南齊、龔慶宣著。五卷?,F(xiàn)存最早的外科專書,主要有外傷、癰疽、濕疹、疥癬等。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,外傷腸出的醫(yī)護,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等方面有獨到之處。

    作者:
    龔慶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