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醫(yī)門法律》 肺癰肺痿門方

    《金匱》甘草干姜湯甘草(四兩炙) 干姜(二兩炮) 上 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溫再服。

    《金匱》射干麻黃湯射干(十三枚一云三兩) 麻黃(四兩) 生姜(四兩) 細(xì)辛(三兩) 紫菀(三兩)款冬花(三兩) 五味子(半升) 大棗(七枚) 半夏(大者八枚洗一法半升) 上九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麻黃兩沸,去上沫,內(nèi)諸藥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

    《金匱》皂莢丸皂角(八兩刮去皮用酥炙) 上一味,末之,蜜丸梧子大,以棗膏和湯,服三丸,日三夜一服。

    《金匱》濃樸麻黃湯濃樸(五兩) 麻黃(四兩) 石膏(如雞子大) 杏仁(半升) 半夏(半升) 干姜(二兩) 細(xì)辛(二兩) 小麥(一升) 五味子(半升) 上九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小麥?zhǔn)?,去滓,?nèi)諸藥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  《金匱》澤漆湯半夏(半升) 紫參(五兩一作紫菀) 澤漆(三斤以東流水五斗,煮取一斗五升。) 生姜(五兩) 白前(五兩) 甘草 黃芩 人參 桂枝(各三兩) 上九味, 咀,內(nèi)澤漆汁中,煮取五升,溫服五合,至夜服盡。

    《金匱》麥門冬湯麥門冬(七升) 半夏(一升) 人參(三兩) 甘草(二兩) 粳米(三合) 大棗(十二枚) 上六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溫服一升,日三夜一服。

    《金匱》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(熬令黃色,糊丸如彈子大。) 大棗(十二枚) 上先以水三升,煮棗取二升,去棗,內(nèi)葶藶,煮取一升,頓服。

    《金匱》桔梗湯桔梗(二兩) 甘草(二兩) 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分溫再服,則吐膿血也。

    《金匱》越婢加半夏湯麻黃(六兩) 石膏(半斤) 生姜(三兩) 大棗(十五枚) 甘草(二兩) 半夏(半斤) 上六味,以水六升,先煮麻黃去上沫,內(nèi)諸藥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

    《金匱》小青龍加石膏湯麻黃 芍藥 桂枝 細(xì)辛 甘草 干姜(各三兩) 五味子 半夏(各半升) 石膏(二兩) 上九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去沫,內(nèi)諸藥,煮取三升。強(qiáng)人服一升,羸者減之,日三服,小兒服四合。

    《外臺(tái)》炙甘草湯治肺痿咳唾多,心中溫溫液液者。 甘草(三兩炙) 桂枝 生姜(各三兩) 麥門冬(半斤) 麻仁(半升) 人參 阿膠(各二兩) 大棗(三十枚) 生地黃(一斤) 上九味,以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,取三升,去滓,內(nèi)膠消盡,溫取一升,日三服。 按∶炙甘草湯,仲景傷寒門內(nèi)治邪少虛多,脈結(jié)代之圣方也。

    一名復(fù)脈湯,《千金翼》用之以治虛勞,即名為《千金翼》炙甘草湯。《外臺(tái)》用之以治肺痿,即名為《外臺(tái)》炙甘草湯。

    蓋以傷寒方中,無治虛勞無治肺痿之條,而二書有之耳。究竟本方所治,亦何止于二病哉?昌每用仲景諸方,即為生心之化裁,亦若是而已矣?!锻馀_(tái)》所取在于益肺氣之虛,潤(rùn)肺金之燥,無出是方。至于桂枝辛熱,似有不宜,而不知桂枝能通榮衛(wèi),致津液。榮衛(wèi)通,津液致,則肺氣轉(zhuǎn)輸,濁沫以漸而下,尤為要藥,所以云治心中溫溫液液者。

    《千金》甘草湯甘草 上一味,以水三升,煮減半,分溫三服。 按∶本方用甘草一味,乃從長(zhǎng)桑君以后相傳之神方也。歷代內(nèi)府御院,莫不珍之,蓋和其偏,緩其急,化其毒,卓然奉之為先務(wù)。然后以他藥匡輔其不逮,可得收功敏捷耳。今之用是方,徒見諸家方中競(jìng)夸神功,及服之不過少殺其勢(shì)于三四日之間,究不收其實(shí)效,遂以為未必然耳。因并傳其次第,以為學(xué)人用方時(shí)重加細(xì)繹耳。

    《千金》生姜甘草湯治肺痿咳涎沫不止,咽燥而悶。 生姜(五兩) 人參(三兩) 甘草(四兩) 大棗(十五枚 ) 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 按∶此方即從前甘草一味方中,而廣其法,以治肺痿,胃中津液上竭,肺燥已極,胸咽之間,干槁無耐之證。以生姜之辛潤(rùn)上行為君,合之人參、大棗、甘草,入胃而大生其津液,于以回枯澤槁,潤(rùn)咽快膈,真神方也。

    《千金》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肺痿吐涎沫。 桂枝(二兩) 生姜(三兩) 甘草(二兩) 大棗(十枚)皂莢(二枚去皮子炙黑) 上五味,以水七升,微微火煮,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 按∶此方即桂枝湯本方去芍藥加皂莢也,芍藥收陰酸斂,非此證所宜,故去之。皂莢入藥,胸中如棘針?biāo)纳?,不令涎沫壅遏,故加之。此大治其榮衛(wèi)之上著也,榮衛(wèi)通行,則肺氣不壅矣。

    《外臺(tái)》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(shù),咽干不渴,時(shí)出濁唾腥臭,久久吐膿如米粥者,為肺癰。 桔梗 貝母(各三分) 巴豆(一分去皮熬研如脂) 上三味為散,強(qiáng)人飲服半錢匕,羸者減之。病在膈上者吐膿血,膈下者瀉出,若下多不止,飲冷水一杯則定。 按∶咳而胸滿七證,乃肺癰之明征,用此方深入其阻,開通其壅遏,或上或下,因勢(shì)利導(dǎo),誠(chéng)先著也。雖有葶藶大棗瀉肺湯一方,但在氣分,不能深入,故用此方。于其將成膿未成膿之時(shí),早為置力,庶不致膿成則死之遲誤,豈不超乎!

    《千金》葦莖湯治咳有微熱煩滿,胸中甲錯(cuò),是為肺癰。 葦莖(二升) 薏苡仁(半斤) 桃仁(五十枚)瓜瓣(半升) 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葦莖得五升,去滓,內(nèi)諸藥,煮取二升,服一升,再服當(dāng)吐如膿。 按∶此方不用巴豆,其力差緩,然以桃仁亟行其血,不令成膿,其意甚善。合之葦莖、薏苡仁、瓜瓣,清熱排膿,行濁消瘀,潤(rùn)燥開痰,收功于必勝。亦堂堂正正。有制之師也。

    總按∶肺為嬌藏,肺氣素為形寒飲冷而受傷久久,出汗過多而不瘥,氣餒不振,即為肺痿。其風(fēng)傷皮毛,熱傷血脈,風(fēng)熱相搏,氣血稽留,遂為肺癰。肺痿多涎沫,乃至便下濁沫。肺癰多膿血,乃至便下膿積。凡胃強(qiáng)能食而下傳者,皆不死也。夫血熱則肉敗,榮衛(wèi)不行,必將為膿,是以《金匱》以通行榮衛(wèi)為第一義。欲治其子,先建其母,胃中津液,尤貴足以上供,而無絕乏。后世諸方,錯(cuò)出不一,不明大意,今一概不錄,只此《金匱》十五方,而已用之不盡矣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