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清 黃元御 著
黃元御醫(yī)書總目錄
《素問懸解》《靈樞懸解》《難經(jīng)懸解》《傷寒懸解》《金匱懸解》《傷寒說意》
《四圣心源》《素靈微蘊》《四圣懸樞》《長沙藥解》《玉楸藥解》
《傷寒明理論》(公元 1156 年)金.成無己著。三卷。對于《傷寒論》的 50 個證作了分析此較。 附方論一卷,論仲景方 20 首的方義。
(公元 219 年)漢.張機(仲景)著。十六卷。總結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(jīng)驗,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。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。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。
婦人沖任之脈,為經(jīng)絡之海,上為乳汁,下為月水。新產勞傷血氣,或去血過多及乳子,半歲一歲之內經(jīng)不行者,此其常也。若半歲或四、五月經(jīng)便行者,此少壯血盛之人也。若產后一、二年,月經(jīng)不行無所苦者,亦不必慮,此氣血衰少故也,但健脾胃,資養(yǎng)氣血,自然經(jīng)行。若以藥通之,反為害事。(陳良甫)
月水不調、不通,為婦人要病。至于產后,又不可以病言也。夫產后月水不行,有因產傷氣血者,有因自乳血脈上為乳汁者,有因脾胃氣虛飲食少進者。良甫一條,甚悉病機。至云但健脾胃,資氣血,不必通經(jīng),尤為探本之論。(蕭慎齋)
脈候
胎前之病,其脈貴實;產后之病,其脈貴虛。(《濟生產經(jīng)》)
胎前脈洪數(shù),既產而脈仍洪數(shù)者,死;胎前脈細小,產后而脈反洪大者,多死。(朱丹溪)
已產,氣血兩虛,脈宜緩滑。緩則舒徐,不因氣奪而急促;滑則流利,不因血去而枯澀。均吉。若見實大弦牢之脈,非產后所宜。實為邪,實大為邪進,弦為陰斂,牢為堅著,皆逆脈也。(潘碩甫)
產后陰血驟虧,孤陽上越,證則發(fā)熱,脈則數(shù)大,最為險候。何也?陽浮而陰涸,營衛(wèi)之氣疾速,致脈反見數(shù)大之假象。且胎下之后,五內空虛,脈細弱者,于法所宜,是虛證而得虛脈也。脈數(shù)大者,于法所不合,是虛證而得實脈也。景岳云∶陰陽俱虧,氣血敗亂,脈必急數(shù),愈數(shù)愈虛,愈虛愈數(shù)。(《會心錄》)
附方
嘉禾飲 人參、茯苓、山藥、陳皮、甘草、半夏曲、沙參、石斛、丹參、白芍、苡仁、扁豆、蓮子、谷芽、神曲、黑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