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查古籍
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病條辨》(公元 1798 年)清.吳瑭(鞠通)著。六卷。依據(jù)葉桂的溫?zé)岵W(xué)說,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、闡述風(fēng)溫、溫毒、暑溫、濕溫等病證的治療,條理分明。
人身非衣寒也,中非有寒氣也,寒從中生者何?是人多痹氣也。陽氣少,陰氣多,故身寒如水中出。(《素問》)
陽虛生外寒,陰盛生內(nèi)寒,人身陰陽偏勝,則生寒熱,不必外傷于邪氣也。痹氣內(nèi)寒者,以痹氣而血不能運(yùn),陽虛而陰自勝,故血凝泣而脈不通,身寒如從水中出也。(《圣濟(jì)總錄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