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溫?zé)峤?jīng)緯》(公元 1852 年)清.王士雄(孟英)著。五卷。搜集多種溫?zé)岵≈?,以《?nèi)經(jīng)》,張仲景等之說為經(jīng),以葉桂(天士)、薛生白、陳平伯、余師愚等之說為緯,辨別溫病的伏氣、外感、內(nèi)容豐 富。
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凡看舌苔濕潤者吉,燥澀者兇。舌苔白滑者,邪未入腑,當(dāng)汗解之。黃苔燥渴者,邪已入腑,當(dāng)下之。
黑苔芒刺,燥渴亢極者,則難治也,亦當(dāng)下之。若不燥渴,身不熱,舌黑苔滑者,屬陰寒也,當(dāng)溫之。若舌卷焦黑而燥者,屬陽毒也,亦當(dāng)下之。舌青苔滑,無熱不渴者,屬陰毒也,亦當(dāng)溫之。凡舌紅者吉,青黑者兇。黑而紫者為陰寒,赤而紫者為陽熱。舌乃心之苗,紅色應(yīng)南方火,本色見,故吉;黑屬北方壬癸,腎水來克心火也,故兇。舌硬、舌卷、舌短、舌強(qiáng)者,皆難治。舌短縮,語言不清,神昏脈脫者,死。陰陽易,舌出數(shù)寸者,死。熱病黑苔燥渴者,乃邪火內(nèi)炎,故舌上易生苔刺,不在死例。(全生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