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麻黃(一錢) 杏仁(四分) 石膏(一錢) 甘草(二分) 桑白(六分) 細茶(少許)
□
麻黃(不去節(jié)) 杏仁(不去尖) 甘草(不炙,各等分。一本甘草減半) 每服五錢,水一鐘,姜五片煎服,有汗即愈。
麻黃(三錢) 杏仁(一錢半) 蘇子(二錢) 甘草(一錢) 桑皮(蜜炙,二錢) 黃芩(炒,一錢半) 款冬花(三錢) 半夏(法制,三錢) 白果(二十一枚,炒黃) 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
麻黃(去根節(jié)) 杏仁(炒,去皮尖) 蘇子(炒,各一錢) 甘草(五分) 橘紅 桑白皮(炒) 赤茯苓(去皮,各一錢)姜、棗煎。
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紫蘇 枳殼 桔梗 蒼術(shù) 黃芩 天寒加桂枝。
陳皮 半夏 茯苓 生草 桔梗 枳殼 黃芩 黃連 梔子
黑丑(頭末,一錢) 明礬(三分) 皂角(四分) 木香(三分) 人參(一分) 萊菔汁調(diào)下,十服愈。
黃連(四兩) 金、銀各一錠,水九碗,煎二碗。再用水六碗,煎一碗。再用水二碗,煎半碗,共成膏。加人乳、牛乳、童便各一碗,姜汁、韭汁、側(cè)柏葉汁、田螺汁各一碗,再煎,入薄蜜收之,漸漸服。
葶藶(不以多少,炒令黃) 上件細研,丸如彈子大,水三盞,棗十枚,煎一盞,去棗入藥,煎七分,食后。服法∶令先投小青龍湯三服,乃進此藥。
蘿卜子(淘凈,蒸,曬,一兩) 豬牙皂角(存性,三錢) 上以生姜汁浸,蒸餅,丸如小綠豆大,每服三五十丸,咽下。劫喘,以姜汁炒,蜜丸,如桐子大,每服七八十丸,噙下,止之。
木防己(三兩) 石膏(雞子大一塊) 桂枝(二兩) 人參(四兩) 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溫再服。
(公元 1231 年)金.李杲(東垣、明之)著。二卷。辨外惑、內(nèi)傷的區(qū)別。凡精神刺激、飲食不調(diào)等引起的疾病為內(nèi) 傷病,其治療著重于調(diào)理脾胃、說明與六淫外感病的證治有別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麻黃(一錢) 杏仁(四分) 石膏(一錢) 甘草(二分) 桑白(六分) 細茶(少許)
□
麻黃(不去節(jié)) 杏仁(不去尖) 甘草(不炙,各等分。一本甘草減半) 每服五錢,水一鐘,姜五片煎服,有汗即愈。
□
麻黃(三錢) 杏仁(一錢半) 蘇子(二錢) 甘草(一錢) 桑皮(蜜炙,二錢) 黃芩(炒,一錢半) 款冬花(三錢) 半夏(法制,三錢) 白果(二十一枚,炒黃) 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
□
麻黃(去根節(jié)) 杏仁(炒,去皮尖) 蘇子(炒,各一錢) 甘草(五分) 橘紅 桑白皮(炒) 赤茯苓(去皮,各一錢)姜、棗煎。
□
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紫蘇 枳殼 桔梗 蒼術(shù) 黃芩 天寒加桂枝。
□
陳皮 半夏 茯苓 生草 桔梗 枳殼 黃芩 黃連 梔子
□
黑丑(頭末,一錢) 明礬(三分) 皂角(四分) 木香(三分) 人參(一分) 萊菔汁調(diào)下,十服愈。
□
黃連(四兩) 金、銀各一錠,水九碗,煎二碗。再用水六碗,煎一碗。再用水二碗,煎半碗,共成膏。加人乳、牛乳、童便各一碗,姜汁、韭汁、側(cè)柏葉汁、田螺汁各一碗,再煎,入薄蜜收之,漸漸服。
□
葶藶(不以多少,炒令黃) 上件細研,丸如彈子大,水三盞,棗十枚,煎一盞,去棗入藥,煎七分,食后。服法∶令先投小青龍湯三服,乃進此藥。
□
蘿卜子(淘凈,蒸,曬,一兩) 豬牙皂角(存性,三錢) 上以生姜汁浸,蒸餅,丸如小綠豆大,每服三五十丸,咽下。劫喘,以姜汁炒,蜜丸,如桐子大,每服七八十丸,噙下,止之。
□
木防己(三兩) 石膏(雞子大一塊) 桂枝(二兩) 人參(四兩) 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溫再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