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羌活勝濕湯
(見第六十五)
生鐵落飲
治肝木有余,或大怒諸火上炎。上盛下虛,發(fā)為癲狂,神氣不寧,渴煩譫妄。
生鐵四十斤,入火燒赤沸。砧上鍛之,有花出如蘭如蛾,紛紛墜地者,是鐵落。
用水二斗,煮取一斗,入后藥。
石膏(三兩)龍齒(研)白茯苓防風(去蘆,各一兩半)玄參秦艽(各一兩)上為粗散,入鐵汁中,煮取五升。去滓,入竹瀝一升和勻。溫服二合,無時,日五服。
瀉青丸
(見第四十九)
東垣丁香楝實丸
(見第六十四)
三因散聚湯
治九氣積聚,狀如瘕,隨氣上下,發(fā)作心腹絞痛,攻刺腰脅,小腹脹,大小便不利。
半夏(湯洗七次)檳榔當歸(各七錢五分)陳皮(去白)杏仁(去皮尖,麩炒)桂心(各二兩)茯苓炙甘草附子(炮去皮臍)川芎枳殼(去瓤,麩炒)濃樸(姜制)吳茱萸(湯浸、各一兩)每服四錢。水一盞,姜三片,煎七分,食前溫服。大便不利,加大黃。
三因化氣湯
治息積。
砂仁桂心木香(各二錢五分)甘草茴香(炒)丁香皮青皮陳皮干姜蓬術(炮,各半兩)胡椒沉香(各一錢)上為細末。每服二錢,姜蘇鹽湯調(diào)下。婦人醋湯下。
蘇子降氣湯
(見第七十)
黑錫丹
震靈丹
(紫府元君南岳魏夫人方。出道藏。一名紫金丹)治男子真元衰憊,五勞七傷,臍腹冷疼,肢體酸痛,上盛下虛,頭目眩暈,心神恍惚,血氣衰微,及中風癱瘓,手足不遂,筋骨拘攣,腰膝沉重,容枯肌瘦,目暗耳聾,口苦舌干,飲食無味,心腎不足,精滑夢遺,膀胱疝墜,小腹淋瀝,夜多盜汗,久瀉久痢,嘔吐不食,八風五痹,一切沉寒痼冷,服之如神。及治婦人血氣不足,崩漏虛損,帶下,久冷胎藏無子。
禹余糧(火醋淬不計遍數(shù),手捻得碎為度)紫石英赤石脂丁頭代赭石(如禹余糧炮制,各四兩)以上四味,并作小塊,入坩鍋內(nèi),鹽泥固濟。候干,用炭十斤,通紅,火盡為度。入地埋,出火毒二宿。
滴乳香(另研)五靈脂(去砂石、篩)沒藥(去砂石、研,各二兩)朱砂(水飛過,一兩)上八味,并為細末,以糯米粉煮糊為丸,如雞豆大。曬干出光。每一丸,空心溫酒或冷水任下。常服鎮(zhèn)心神,駐顏色,溫脾胃,理腰臍,除尸疰蠱毒,辟鬼魅邪厲。久服輕身,漸入仙道。忌豬、羊血,恐減藥力。婦人醋湯下。孕婦不可服。
金匱桂枝龍骨牡蠣湯
《金匱要略》云∶夫失精家,少腹弦急,陰頭寒,目眩發(fā)落,脈極虛芤遲,清谷亡血失精,脈得諸芤動微緊。男子失精,女子夢交,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(《短劇》云∶虛弱浮熱汗出者,除桂加白薇、附子各三分,名二加龍骨湯)桂枝芍藥生姜(各三兩)甘草(二兩)大棗(十二枚)龍骨牡蠣(各三兩)上七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
和劑威喜丸
治丈夫元陽虛憊,精氣不固,余瀝常流,小便濁,夢寐頻泄。及婦人血海久冷,白帶,白漏,白淫,下部常濕,小便如米泔,或無子息。
黃蠟(四兩)白茯苓(去皮四兩作塊,用豬苓二錢半同于瓷器內(nèi)煮二十余沸,出,日干。不用豬苓)上以茯苓為末,熔黃蠟搜為丸,如彈子大。空心細嚼,滿口生津,徐徐咽服,以小便清為度。忌米醋,尤忌使性氣。只吃糟醋。
東垣柴胡升陽湯
治陽虛下陷,發(fā)熱。
柴胡升麻葛根獨活羌活(各半兩)防風(二錢半)甘草(生二錢、炙二錢)人參白芍藥(各半兩)上咀。每服半兩。水三大盞,煎一盞,去滓,稍熱服。忌冷物、冰水月余。
東垣退熱湯
治表中虛熱,或遇夜則甚。
黃(一錢)柴胡(七分)生甘草黃連(酒制)黃芩芍藥地骨皮生地黃蒼術(各五分)當歸身升麻(各三分)上咀,作一服。水二盞,煎一盞,去滓,食遠溫服。
本事枳實散
治男子兩脅疼痛。
枳實(一兩)白芍藥(炒)雀腦芎人參(各半兩)上細末,姜棗湯調(diào)二錢,酒亦得。食前日三服。
奇效拈痛丸
治九種心痛。
五靈脂蓬莪術(煨)木香當歸(各等分)上為末,煉蜜和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。食前用橘皮煎湯下。
四七湯
(見第十七)
胃風湯
白芷(一錢二分)升麻(二錢)葛根蒼術蔓荊子當歸身(各一錢)甘草柴胡本羌活黃柏草豆蔻麻黃(不去節(jié),各五分)水二鐘,姜三片,棗二枚,煎八分。溫服。
交加散
治螈,或顫振,或產(chǎn)后不省人事,口吐痰涎。
當歸荊芥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。水一盞,酒少許,煎七分,灌下神效。
海藏愈風丹
(一名舉卿古拜散)治一切失血,筋脈緊急,產(chǎn)后及汗后搐搦。
荊芥(為細末)先以炒大豆黃卷,以酒沃之。去黃卷,取清汁調(diào)前末三、五錢,和滓服之。輕者一服,重者二服、三服即止。氣虛者忌服。童便調(diào)亦得。
加味逍遙散
(見第五十一)
十全大補湯
(見第十六)
《血證論》(公元 1885 年)清.唐宗海(容川)著。八卷。闡述氣血關系,血證的病機及其療法,極有心得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羌活勝濕湯
(見第六十五)
生鐵落飲
治肝木有余,或大怒諸火上炎。上盛下虛,發(fā)為癲狂,神氣不寧,渴煩譫妄。
生鐵四十斤,入火燒赤沸。砧上鍛之,有花出如蘭如蛾,紛紛墜地者,是鐵落。
用水二斗,煮取一斗,入后藥。
石膏(三兩)龍齒(研)白茯苓防風(去蘆,各一兩半)玄參秦艽(各一兩)上為粗散,入鐵汁中,煮取五升。去滓,入竹瀝一升和勻。溫服二合,無時,日五服。
瀉青丸
(見第四十九)
東垣丁香楝實丸
(見第六十四)
三因散聚湯
治九氣積聚,狀如瘕,隨氣上下,發(fā)作心腹絞痛,攻刺腰脅,小腹脹,大小便不利。
半夏(湯洗七次)檳榔當歸(各七錢五分)陳皮(去白)杏仁(去皮尖,麩炒)桂心(各二兩)茯苓炙甘草附子(炮去皮臍)川芎枳殼(去瓤,麩炒)濃樸(姜制)吳茱萸(湯浸、各一兩)每服四錢。水一盞,姜三片,煎七分,食前溫服。大便不利,加大黃。
三因化氣湯
治息積。
砂仁桂心木香(各二錢五分)甘草茴香(炒)丁香皮青皮陳皮干姜蓬術(炮,各半兩)胡椒沉香(各一錢)上為細末。每服二錢,姜蘇鹽湯調(diào)下。婦人醋湯下。
蘇子降氣湯
(見第七十)
黑錫丹
(見第七十)
震靈丹
(紫府元君南岳魏夫人方。出道藏。一名紫金丹)治男子真元衰憊,五勞七傷,臍腹冷疼,肢體酸痛,上盛下虛,頭目眩暈,心神恍惚,血氣衰微,及中風癱瘓,手足不遂,筋骨拘攣,腰膝沉重,容枯肌瘦,目暗耳聾,口苦舌干,飲食無味,心腎不足,精滑夢遺,膀胱疝墜,小腹淋瀝,夜多盜汗,久瀉久痢,嘔吐不食,八風五痹,一切沉寒痼冷,服之如神。及治婦人血氣不足,崩漏虛損,帶下,久冷胎藏無子。
禹余糧(火醋淬不計遍數(shù),手捻得碎為度)紫石英赤石脂丁頭代赭石(如禹余糧炮制,各四兩)以上四味,并作小塊,入坩鍋內(nèi),鹽泥固濟。候干,用炭十斤,通紅,火盡為度。入地埋,出火毒二宿。
滴乳香(另研)五靈脂(去砂石、篩)沒藥(去砂石、研,各二兩)朱砂(水飛過,一兩)上八味,并為細末,以糯米粉煮糊為丸,如雞豆大。曬干出光。每一丸,空心溫酒或冷水任下。常服鎮(zhèn)心神,駐顏色,溫脾胃,理腰臍,除尸疰蠱毒,辟鬼魅邪厲。久服輕身,漸入仙道。忌豬、羊血,恐減藥力。婦人醋湯下。孕婦不可服。
金匱桂枝龍骨牡蠣湯
《金匱要略》云∶夫失精家,少腹弦急,陰頭寒,目眩發(fā)落,脈極虛芤遲,清谷亡血失精,脈得諸芤動微緊。男子失精,女子夢交,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(《短劇》云∶虛弱浮熱汗出者,除桂加白薇、附子各三分,名二加龍骨湯)桂枝芍藥生姜(各三兩)甘草(二兩)大棗(十二枚)龍骨牡蠣(各三兩)上七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
和劑威喜丸
治丈夫元陽虛憊,精氣不固,余瀝常流,小便濁,夢寐頻泄。及婦人血海久冷,白帶,白漏,白淫,下部常濕,小便如米泔,或無子息。
黃蠟(四兩)白茯苓(去皮四兩作塊,用豬苓二錢半同于瓷器內(nèi)煮二十余沸,出,日干。不用豬苓)上以茯苓為末,熔黃蠟搜為丸,如彈子大。空心細嚼,滿口生津,徐徐咽服,以小便清為度。忌米醋,尤忌使性氣。只吃糟醋。
東垣柴胡升陽湯
治陽虛下陷,發(fā)熱。
柴胡升麻葛根獨活羌活(各半兩)防風(二錢半)甘草(生二錢、炙二錢)人參白芍藥(各半兩)上咀。每服半兩。水三大盞,煎一盞,去滓,稍熱服。忌冷物、冰水月余。
東垣退熱湯
治表中虛熱,或遇夜則甚。
黃(一錢)柴胡(七分)生甘草黃連(酒制)黃芩芍藥地骨皮生地黃蒼術(各五分)當歸身升麻(各三分)上咀,作一服。水二盞,煎一盞,去滓,食遠溫服。
本事枳實散
治男子兩脅疼痛。
枳實(一兩)白芍藥(炒)雀腦芎人參(各半兩)上細末,姜棗湯調(diào)二錢,酒亦得。食前日三服。
奇效拈痛丸
治九種心痛。
五靈脂蓬莪術(煨)木香當歸(各等分)上為末,煉蜜和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。食前用橘皮煎湯下。
四七湯
(見第十七)
胃風湯
白芷(一錢二分)升麻(二錢)葛根蒼術蔓荊子當歸身(各一錢)甘草柴胡本羌活黃柏草豆蔻麻黃(不去節(jié),各五分)水二鐘,姜三片,棗二枚,煎八分。溫服。
交加散
治螈,或顫振,或產(chǎn)后不省人事,口吐痰涎。
當歸荊芥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。水一盞,酒少許,煎七分,灌下神效。
海藏愈風丹
(一名舉卿古拜散)治一切失血,筋脈緊急,產(chǎn)后及汗后搐搦。
荊芥(為細末)先以炒大豆黃卷,以酒沃之。去黃卷,取清汁調(diào)前末三、五錢,和滓服之。輕者一服,重者二服、三服即止。氣虛者忌服。童便調(diào)亦得。
加味逍遙散
(見第五十一)
十全大補湯
(見第十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