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(自制)總治燥癥。不拘內(nèi)傷外感。上燥下燥諸癥。加減之法。例于左。
生地黃鮮生地天冬麥冬(去心各一兩)菊花淡竹葉霜桑葉佩蘭葉(各三錢)生加青果五枚。水五大碗。煎至一大碗。去渣頻頻而飲。切勿大口而服。故曰飲子。如嗽咳者和勻而(葦脈候燥火之脈。兩寸必洪。洪而兼數(shù)。外火為懷。洪而如弱。虛陽之。兩尺小搏。
陰病之階。有力則重。芤微乃差。表病之脈。宜浮為佳。有神者吉。
(公元 1231 年)金.李杲(東垣、明之)著。二卷。辨外惑、內(nèi)傷的區(qū)別。凡精神刺激、飲食不調(diào)等引起的疾病為內(nèi) 傷病,其治療著重于調(diào)理脾胃、說明與六淫外感病的證治有別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(自制)總治燥癥。不拘內(nèi)傷外感。上燥下燥諸癥。加減之法。例于左。
生地黃鮮生地天冬麥冬(去心各一兩)菊花淡竹葉霜桑葉佩蘭葉(各三錢)生加青果五枚。水五大碗。煎至一大碗。去渣頻頻而飲。切勿大口而服。故曰飲子。如嗽咳者和勻而(葦脈候燥火之脈。兩寸必洪。洪而兼數(shù)。外火為懷。洪而如弱。虛陽之。兩尺小搏。
陰病之階。有力則重。芤微乃差。表病之脈。宜浮為佳。有神者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