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「釋名」亦名周麻。
「氣味」甘、苦、平、微寒、無毒。
「主治」
1、豌豆斑瘡(狀如豌豆,有白漿,由頭面?zhèn)骷败|體,不急救有生命危險)。用蜜煎升麻,隨時取食。另以水煮升麻,棉花沾藥汁洗瘡。
2、突發(fā)腫毒。用升麻磨醋,隨時涂搽。
3、喉痹。用升麻片含咽,或以升麻半兩煎水服,引吐為效。
4、胃熱牙痛。用升麻煎湯,熱漱并咽下。方中加生地黃亦可。
5、口舌生瘡。用升麻一兩、黃連三分,共研為末。棉裹藥末含咽。
6、痱子熱癢。用升麻煎湯服并洗痱子。
7、產(chǎn)后惡血不盡。用升麻三兩,加清酒五升煮成二升,分兩次服下。
8、解莨菪、野葛等毒。用升麻煮汁,多服。
(公元 1624 年)明.張介賓(景岳)注。三十九卷。 把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素問》、《靈樞經(jīng)》分類編次為 12 類,390 條,條理分明。附圖翼十一卷、附翼四卷。注解每有獨到之見。
《類證治裁》(公元 1839 年)清.林佩琴(羲桐)著。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(yī)家著作,對于溫病、報病、婦科、外科各證,述其原因,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「釋名」亦名周麻。
「氣味」甘、苦、平、微寒、無毒。
「主治」
1、豌豆斑瘡(狀如豌豆,有白漿,由頭面?zhèn)骷败|體,不急救有生命危險)。用蜜煎升麻,隨時取食。另以水煮升麻,棉花沾藥汁洗瘡。
2、突發(fā)腫毒。用升麻磨醋,隨時涂搽。
3、喉痹。用升麻片含咽,或以升麻半兩煎水服,引吐為效。
4、胃熱牙痛。用升麻煎湯,熱漱并咽下。方中加生地黃亦可。
5、口舌生瘡。用升麻一兩、黃連三分,共研為末。棉裹藥末含咽。
6、痱子熱癢。用升麻煎湯服并洗痱子。
7、產(chǎn)后惡血不盡。用升麻三兩,加清酒五升煮成二升,分兩次服下。
8、解莨菪、野葛等毒。用升麻煮汁,多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