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醫(yī)心方》 調(diào)食第一

    作者: 日本、丹波康賴

    《黃帝養(yǎng)身經(jīng)》云∶食不饑乏、先衣不寒之前,其半日不食者,則腸胃虛,谷氣衰;一日不食者,則腸胃虛勞,谷氣少;二日不食者,則腸胃虛弱,精氣不足;三日不食者,則腸胃虛燥,心悸氣紊,耳鳴;四日不食者,則腸胃虛燥,津液竭,六腑枯;五日不食者,則腸胃大虛,三焦燥五臟枯;六日不食者,則腸胃虛變,內(nèi)外變亂,意魂疾;七日不食者,則腸胃大虛竭,谷神去,眸子定然而命終矣。

    陳延之《短劇方》云∶食飲養(yǎng)小至長,甚難逆忤致變甚逆,豈可不慎。

    《養(yǎng)生要集》云∶頻川陳紀(jì)萬云∶百病橫生,年命橫夭,多由飲食。飲食之患,過于聲色;聲色可絕之俞年,飲食不可廢。一日當(dāng)時可益,亦交為患,亦切美物,非一滋味百品,或氣勢相伐,觸其禁忌成瘀毒,緩者積而成,急者交患暴至,飲酒啖棗,令人昏悶,此其驗也。

    又云∶已勞勿食,已食勿動,已汗勿飲,已汗勿食,已怒勿食,已食勿怒,已悲勿食,已食勿悲。

    又云∶青牛道士言∶食不欲過飽,故道士先饑而食也。飲不欲過多,故道士先渴而飲也。

    食已畢,起行數(shù)百步中益人多也。暮食畢,步行五里乃臥,便無百病。

    又云∶青牛道士云∶食恒將熱,宜人易消,勝于習(xí)冷也。

    又云∶郜仲堪曰∶堅細(xì)物多燥澀。若不能不啖,當(dāng)吐去滓,萬不一消生積聚;柔脆物無貞,常啖令人骨髓不充實。

    又云∶魚、肉諸冷之物多損人,斷之為善,不能不食,務(wù)節(jié)之。

    又云∶《神仙圖》曰∶禁無大食,百脈閉,禁無大飲,膀胱急;禁無熱食,傷五氣;禁無寒食,生病結(jié);禁無食生,害腸胃;禁無酒醉,傷生氣。

    孫思邈《千金方》云∶食欲少而數(shù),不欲頓多難消也。常欲令如飽中饑,饑中饑。

    又云∶當(dāng)熟嚼食,使米脂入腸,勿使酒脂入腸。

    又云∶人食畢,當(dāng)行步躊躇,有所修為為快也。

    又云∶食畢當(dāng)行,行畢使人以粉摩腸上數(shù)百過,易消,大益人。

    又云∶食訖,以手摩面,令津液消調(diào)。

    又云∶廚膳勿脯肉豐盈,恒令儉約,飲食勿多食肉,生百病。少食肉,多食飯及菹菜,每食不用重肉。

    又云∶多食酸,皮槁而毛夭;多食苦,則筋急爪枯;多食甘,則骨痛而發(fā)落;多食辛,則肉胝而唇騫;多食咸,則脈凝而變化。此以五味所傷也。(今按∶《太素》楊上善云∶多食咸,則脈凝泣而變色;多食苦,則皮槁而毛夭;多食辛,則筋急之而爪枯;多食酸,則肉KT肥而唇;多食甘,則骨痛而發(fā)落。)又云∶食上不得諸,諸而食者,常患胸背疼痛。

    又云∶食不得語,每欲食,先須送入腸也。

    又云∶食竟仰臥成氣痞,作頭風(fēng)。

    又云∶凡人常須日在己前食訖,則不須飲酒,終身不干嘔。

    又云∶日入后不用食,鬼魁游其上。

    又云∶夏熱,常飲食暖飲;冬,長食細(xì)米稠粥。

    《抱樸子》云∶五味入口,不欲偏多。故酸多則傷脾,苦多則傷肺,辛多則傷肝,咸多傷心,甘多則傷腎。此五氣自然之理也。

    又云∶不欲極饑而食,食不可過飽;不欲極渴而飲,飲不可過多。

    凡食過則結(jié)聚,飲過則成痰也。

    《馬琬食經(jīng)》云∶凡食,欲得安神靜氣,呼吸遲緩,不用吞咽迅速,咀嚼不精,皆成百病。

    《延壽赤書》云∶九華安妃曰∶臨食勿言配牽。(《曲禮》云∶臨食不歡,良有以焉。)又云∶勿露食,來眾邪也。(露食謂特造失覆之謂也。)《養(yǎng)生志》云∶食冷勿令齒疼,冷則傷腸,食熱灼加唇,熱則傷骨。

    又云∶食熱食,汗出蕩風(fēng),發(fā)頭病,發(fā)墮落,令人目澀饒睡。

    又云∶凡飲食無故變色,不可食,殺人。

    又云∶諸食熱食訖,枕毛臥,久成頭風(fēng),令人目澀。

    《食經(jīng)》云∶凡飲食衣服,亦欲適寒溫。寒無凄滄,暑無出汗。食飲者,熱毋灼之,寒無滄之。

    又云∶凡飲食調(diào)和,無本氣息者,有毒飲食,上有蜂并有倉蠅者有毒。

    《膳夫經(jīng)》云∶凡臨食不用大喜大怒,皆變成百病。

    《七卷食經(jīng)》云∶非來哭訖,即勿用食,反成氣滿病。

    《服氣導(dǎo)引抄》云∶凡食時恒向本命及王氣。

    又云∶臨食勿道死,事勿露食。

    《朱思簡食經(jīng)》云∶經(jīng)宿羹,不可更溫食之,害人。

    崔禹錫云∶人汗入食中者,不可食,發(fā)惡瘡,其女人尤甚。宜早服雞舌香飲,即瘥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