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病源論》云∶將適失宜,冷熱相搏,石勢(shì)不宣,犯熱氣,乘于臟,故令煩悶也。
《僧深方》解散甘草湯治散發(fā)煩悶不解方∶甘草(一兩半)茯苓(一兩)生姜(一兩)凡三物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分三服。(今按∶《短劇方》∶甘草二兩、黃芩二兩、大黃二兩,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三服。)張仲景云∶解散發(fā)煩悶欲吐不得,單服甘草湯方∶甘草(五兩,切)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服一升,得吐便止。
《新錄方》云∶煩熱悶者方∶薺(切,三升)水四升,煮取二升,分飲之。
又方∶單飲生地黃汁,日二三升,佳。
又方∶飲二三升生葛根汁良。
《極要方》治乳石發(fā)動(dòng),煩悶頭痛,或寒熱腳冷,氣不通方∶蔥白(十四莖)豉(二大合)牛蘇(一大兩)上,于鐺中鋪蔥,即安蘇于蔥上,即著豉以物兼鋪上,緩火煎,候蘇氣消盡。即淋好酒一升半,良久即得,取屑,冷熱,頓服,隨性多少飲之。
又云∶石發(fā)煩悶者方∶滑石(十二分,研,令面,分兩服)上,以水大升,合和滑石末,一帖,和攪,令散,頓服。
《證治準(zhǔn)繩》(公元 1602 年)明.王肯堂(宇泰、損庵)著。一百二十卷。分為“證治”“傷寒”“瘍醫(yī)”“幼科”“女科”“類方 “等六部份。內(nèi)容豐富,參驗(yàn)脈證,辨析透徹,對(duì)用藥的寒溫攻補(bǔ)沒(méi)有偏見。此書又稱為《六科準(zhǔn)繩》。
《銀海精微》(公元 682 年)原題唐.孫思邈著。二卷。論眼科諸證甚為明晰,治療也不偏于補(bǔ)瀉寒溫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(hào):魯ICP備19034508號(hào)-2
《病源論》云∶將適失宜,冷熱相搏,石勢(shì)不宣,犯熱氣,乘于臟,故令煩悶也。
《僧深方》解散甘草湯治散發(fā)煩悶不解方∶甘草(一兩半)茯苓(一兩)生姜(一兩)凡三物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分三服。(今按∶《短劇方》∶甘草二兩、黃芩二兩、大黃二兩,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三服。)張仲景云∶解散發(fā)煩悶欲吐不得,單服甘草湯方∶甘草(五兩,切)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服一升,得吐便止。
《新錄方》云∶煩熱悶者方∶薺(切,三升)水四升,煮取二升,分飲之。
又方∶單飲生地黃汁,日二三升,佳。
又方∶飲二三升生葛根汁良。
《極要方》治乳石發(fā)動(dòng),煩悶頭痛,或寒熱腳冷,氣不通方∶蔥白(十四莖)豉(二大合)牛蘇(一大兩)上,于鐺中鋪蔥,即安蘇于蔥上,即著豉以物兼鋪上,緩火煎,候蘇氣消盡。即淋好酒一升半,良久即得,取屑,冷熱,頓服,隨性多少飲之。
又云∶石發(fā)煩悶者方∶滑石(十二分,研,令面,分兩服)上,以水大升,合和滑石末,一帖,和攪,令散,頓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