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病源論》云∶腸胃虛弱,風(fēng)邪挾熱乘之,腸虛則泄,故為熱利也,其色黃,若熱甚,黃而《錄驗(yàn)方》青要結(jié)腸丸,治熱毒下不絕,不問久新,悉治之方∶苦參橘皮阿膠(炙)獨(dú)活夕藥黃連藍(lán)青(一方干姜四分代)鬼臼黃柏甘草(凡十物,合搗下篩,蜜烊膠和之,并手捻作丸如梧子,干以飲服十丸,日三,不知稍增。
(《經(jīng)心方》烏梅湯,治熱毒下有濕方∶黃連(二兩)烏梅(三十果)阿膠(一兩)梔子(三十枚)黃柏(一兩)五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半,分再服。
《新錄方》熱利者方∶干棗四十枚,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。
又方∶豉二升,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二服。
《耆婆方》黃連丸,治中熱下利方∶黃連(十二分)干姜(八分)當(dāng)歸(八分)上三物,搗篩蜜和丸如梧子,服二丸,不知加之。
《葛氏方》∶下色黃者,挾毒熱下也,治之方∶梔子十四枚去皮,搗,蜜丸如梧子,服三丸又,挾熱者多下赤膿或雜血,治之方∶黃連,灶突中塵末,酒服二方寸匕,日三。
又方∶薤一把,煮鯽魚,納秫米食之,多善。
《千金方》治久利熱諸治不瘥方∶烏梅肉(一升,熬)黃連(一斤金色者)二味,蜜和如梧子,服二十丸,日三夜一,神良?!渡罘健吠?/p>
《廣濟(jì)方》療熱毒痢甚數(shù),出不多,腹中刺痛方∶生犀角末(三兩)酸石榴皮(三兩,熬)枳殼(三兩,熬)搗為散,飲服兩方寸匕,日再,忌熱食。
《本草從新》(公元 1757 年)清.吳儀洛(遵程)著。 十八卷。以《本草備要》為依據(jù),一部分照舊,一部分增改,較為完善 。
(公元 1694 年)清.汪昂(讱庵)著。四卷。 選擇臨床常用藥 460 種,以藥性病情互相闡發(fā),論述扼要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《病源論》云∶腸胃虛弱,風(fēng)邪挾熱乘之,腸虛則泄,故為熱利也,其色黃,若熱甚,黃而《錄驗(yàn)方》青要結(jié)腸丸,治熱毒下不絕,不問久新,悉治之方∶苦參橘皮阿膠(炙)獨(dú)活夕藥黃連藍(lán)青(一方干姜四分代)鬼臼黃柏甘草(凡十物,合搗下篩,蜜烊膠和之,并手捻作丸如梧子,干以飲服十丸,日三,不知稍增。
(《經(jīng)心方》烏梅湯,治熱毒下有濕方∶黃連(二兩)烏梅(三十果)阿膠(一兩)梔子(三十枚)黃柏(一兩)五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半,分再服。
《新錄方》熱利者方∶干棗四十枚,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。
又方∶豉二升,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二服。
《耆婆方》黃連丸,治中熱下利方∶黃連(十二分)干姜(八分)當(dāng)歸(八分)上三物,搗篩蜜和丸如梧子,服二丸,不知加之。
《葛氏方》∶下色黃者,挾毒熱下也,治之方∶梔子十四枚去皮,搗,蜜丸如梧子,服三丸又,挾熱者多下赤膿或雜血,治之方∶黃連,灶突中塵末,酒服二方寸匕,日三。
又方∶薤一把,煮鯽魚,納秫米食之,多善。
《千金方》治久利熱諸治不瘥方∶烏梅肉(一升,熬)黃連(一斤金色者)二味,蜜和如梧子,服二十丸,日三夜一,神良?!渡罘健吠?/p>
《廣濟(jì)方》療熱毒痢甚數(shù),出不多,腹中刺痛方∶生犀角末(三兩)酸石榴皮(三兩,熬)枳殼(三兩,熬)搗為散,飲服兩方寸匕,日再,忌熱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