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病源論》云∶目赤痛候,肝氣通于目,言肝氣有熱,熱沖于目,故令赤也。
《眼論》云∶治目赤痛澀不得開方∶鯉魚膽(一枚)黃連(二七枚)凡二物,合和,淹于二斗米下蒸之,飯熟去滓,涂目,立愈。
又云∶治眼卒掣痛方∶灸當瞳子上入發(fā)際一寸七壯,痛即止。兩眼痛,灸兩眼處。甚良。
又云∶治目中白精赤如血梔子煎方∶黃連(一兩,下篩)肥梔子中仁(二分,研)二物,研如上法,和以雞子黃如泥,更熟研,以絹絞去滓,用注目,日七八。雞子易臭,唯《博濟安眾方》治赤眼腫痛熱淚下立驗方∶黃連為末,綿裹以甘蔗汁浸良,久點之。
又云∶熱毒風攻兩眼并瞼忽浮腫眼赤復欲上肉等方∶黑豆(一升,擇)上,分作十分,將軟綿帛子逐分裹于沸湯,蘸過蒸熱,慢慢熨之,每分三度入湯,盡其十分又云∶治積年風赤眼方∶上,取長明燈油盞,納油少許。以一銅錢于覆缽內(nèi)細細磨之,令油凝缽底,覆卻,以艾煙微《葛氏方》治目卒赤痛方∶搗薺菜根汁,洗之。
又方∶當灸耳葉上七壯。
又方∶雞舌(二七枚)黃連(一兩)大棗(一枚)上三物,切,以水一升,煮取三合,先以冷水洗,染綿拭目,日三,大良。
《千金方》治目赤痛方∶甘竹葉(二七枚)烏梅(三枚)古錢(三枚)。
凡三味,水二升,先漬藥半日,東向灶煮三沸,三上三下,得二合,注目。
《范汪方》治目赤痛方∶干姜(二分)黃連(四分)凡二物,冶合已,乳汁和,如黍米,注四,晝夜無所在。
又方∶黃連(一兩)丁香(二十枚)以水八合,漬之三日,去滓,洗眼。
《短劇方》治目痛方∶以鹽湯洗之良。
又方∶以荷根取汁,著竹筒中,著目中,即愈。
《錄驗方》治目赤痛黃連湯方∶黃連(二分)大棗(十枚)凡二物,切,以水五合,煮取一合半,注目中,日十夜二。
《耆婆方》治人眼赤痛方∶秦皮(二兩)升麻(三兩)黃連(二兩)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少少納目中,洗之。
《集驗方》治目痛三十年方∶取蟲螺一枚,以水洗之。納燥杯中,使螺口開。以黃連一枚,納螺口中,螺飲黃連,黃連苦
《串雅內(nèi)外篇》(公元 1759 年)清趙學敏(恕軒)撰。四卷。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“鈴醫(yī)”(走方醫(yī))宗柏云的學術(shù)經(jīng)驗,并為之增刪而成。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,要求做到簡、驗、便、廉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《病源論》云∶目赤痛候,肝氣通于目,言肝氣有熱,熱沖于目,故令赤也。
《眼論》云∶治目赤痛澀不得開方∶鯉魚膽(一枚)黃連(二七枚)凡二物,合和,淹于二斗米下蒸之,飯熟去滓,涂目,立愈。
又云∶治眼卒掣痛方∶灸當瞳子上入發(fā)際一寸七壯,痛即止。兩眼痛,灸兩眼處。甚良。
又云∶治目中白精赤如血梔子煎方∶黃連(一兩,下篩)肥梔子中仁(二分,研)二物,研如上法,和以雞子黃如泥,更熟研,以絹絞去滓,用注目,日七八。雞子易臭,唯《博濟安眾方》治赤眼腫痛熱淚下立驗方∶黃連為末,綿裹以甘蔗汁浸良,久點之。
又云∶熱毒風攻兩眼并瞼忽浮腫眼赤復欲上肉等方∶黑豆(一升,擇)上,分作十分,將軟綿帛子逐分裹于沸湯,蘸過蒸熱,慢慢熨之,每分三度入湯,盡其十分又云∶治積年風赤眼方∶上,取長明燈油盞,納油少許。以一銅錢于覆缽內(nèi)細細磨之,令油凝缽底,覆卻,以艾煙微《葛氏方》治目卒赤痛方∶搗薺菜根汁,洗之。
又方∶當灸耳葉上七壯。
又方∶雞舌(二七枚)黃連(一兩)大棗(一枚)上三物,切,以水一升,煮取三合,先以冷水洗,染綿拭目,日三,大良。
《千金方》治目赤痛方∶甘竹葉(二七枚)烏梅(三枚)古錢(三枚)。
凡三味,水二升,先漬藥半日,東向灶煮三沸,三上三下,得二合,注目。
《范汪方》治目赤痛方∶干姜(二分)黃連(四分)凡二物,冶合已,乳汁和,如黍米,注四,晝夜無所在。
又方∶黃連(一兩)丁香(二十枚)以水八合,漬之三日,去滓,洗眼。
《短劇方》治目痛方∶以鹽湯洗之良。
又方∶以荷根取汁,著竹筒中,著目中,即愈。
《錄驗方》治目赤痛黃連湯方∶黃連(二分)大棗(十枚)凡二物,切,以水五合,煮取一合半,注目中,日十夜二。
《耆婆方》治人眼赤痛方∶秦皮(二兩)升麻(三兩)黃連(二兩)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少少納目中,洗之。
《集驗方》治目痛三十年方∶取蟲螺一枚,以水洗之。納燥杯中,使螺口開。以黃連一枚,納螺口中,螺飲黃連,黃連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