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醫(yī)宗金鑒》 督脈分寸歌,附:督脈解

    作者: 吳謙

    尾閭骨端是長強,二十一椎腰俞當(dāng),十六陽關(guān)十四命,三一懸樞脊中央,十椎中樞筋縮九,七椎之下乃至陽,六靈五身三身柱,陶道一椎之下鄉(xiāng),一椎之上大椎穴,上至發(fā)際□門行,風(fēng)府一寸宛中取,腦戶二五枕之方,再上四寸強間位,五寸五分后頂強,七寸百會頂中取,耳尖前后發(fā)中央,前頂前行八寸半,前行一尺□會量,一尺一寸上星位,前發(fā)尺二神庭當(dāng),鼻端準(zhǔn)頭素□穴,水溝鼻下人中藏,兌端唇上端上取,齦交唇內(nèi)齒縫鄉(xiāng)。

    按:

    督脈始于長強者,本自『靈樞·經(jīng)脈篇』曰:督脈之別名長強,俠膂上項,散頭上下,當(dāng)肩胛左右,別走太陽,入貫膂。

    注:●督脈之別,起于長強者,即繞篡后,外合太陽,循行尾閭間,長強穴也。

    ●俠膂上項,散頭上,下當(dāng)肩左右,別走太陽,入貫膂,謂督脈循外而上行也。

    ●故『難經(jīng)』曰:起于下極之俞。

    ●即長強尾閭間也。

    ●并于脊里,即俠脊也。

    ●上至風(fēng)府,入屬于腦,即上項散頭也。

    ●從長強貫脊上行二十一椎下,腰俞穴也。

    ●十六椎下,陽關(guān)穴也。

    ●十四椎下,命門穴也。

    [10]十三椎下,懸樞穴也。

    [11]十一椎下,脊中穴也。

    [12]十椎下,中樞穴也。

    [13]九椎下,筋縮穴也。

    [14]七椎下,至陽穴也。

    [15]六椎下,靈臺穴也。

    [16]五椎下,神道穴也。

    [17]三椎下,身柱穴也。

    [18]一椎下,陶道穴也。

    [19]一椎之上,大椎穴也。

    [20]上至上發(fā)際,□門穴也。

    [21]從□門入發(fā)際,風(fēng)府穴也。

    [22]從風(fēng)府上行一寸五分枕骨上,腦戶穴也。

    [23]從腦戶上行一寸五分,強間穴也。

    [24]從強間上行一寸五分,后頂穴也。

    [25]從強間上行一寸五分,后頂穴也。

    [26]從后頂上行一寸五分,直兩耳尖頂陷中,百會穴也。

    [27]從百會前行一寸五分,前頂穴也。

    [28]從前頂穴前行一寸五分,□會穴也。

    [29]從□會又前行一寸,上星穴也。

    [30]從上星至前發(fā)際,神庭穴也。

    [31]前后發(fā)際,合骨度共一尺二寸也,從前發(fā)際下至鼻端準(zhǔn)頭,素窌穴也。

    [32]鼻柱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,水溝穴也。

    [33]唇上端,兌端穴也。

    [34]唇內(nèi)齒上齦縫中,齦交穴也。凡二十八穴,循行背之中行者也(見圖七十七)。

    按:『難經(jīng)』二十八難曰:督脈者,起于下極之俞,并于脊里之上,至風(fēng)府入屬腦。乃指穴而言也。前論脈起于少腹者,是指循行而言也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