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足少陽兮四十三,頭上廿穴分三折,起自瞳子至風池,積數(shù)陳之根據(jù)次第。
外眥五分瞳子□,耳前陷中尋聽會,上行一寸客主人,內(nèi)斜曲角上頷厭,后行顱中厘下穴,曲鬢耳前上發(fā)際,率谷入發(fā)寸半安,天沖耳后斜二寸,浮白下行一寸間,竅陰穴在枕骨下,完骨耳后入發(fā)際,量得四分須用記,本神神庭旁三寸,入發(fā)四分耳上系,陽白眉上一寸許,上行五分是臨泣。
臨后寸半目窗穴,正營承靈及腦空,后行相去一寸五,風池耳后發(fā)陷中。
肩井肩上陷中取,大骨之前寸半明,淵液腋下行三寸,輒筋復前一寸行,日月乳下二肋縫,下行五分是穴名。臍上五分傍九五,季肋俠脊是京門,季下寸八尋帶脈,帶下三寸穴五樞,維道章下五三定,維下三寸居□名,環(huán)跳髀樞宛中陷,風市垂手中指終。膝上五寸中瀆穴,膝上二寸陽關尋,陽陵膝下一寸住,陽交外踝上七寸,外丘外踝七寸同,此系斜屬三陽分,踝上五寸定光明,踝上四寸陽輔穴,踝上三寸是懸鐘,丘虛踝前陷中取,丘下三寸臨泣存,臨下五分地五會,會下一寸俠溪輪,欲覓竅陰穴何在?
小指次指外側尋。
注:●瞳子□,在目銳眥去眥五分,是其穴也。
●從瞳子□下外斜行,耳前起骨上面,下一寸耳珠下動脈宛宛中,開口有空,側臥張口口取之,聽會穴也。
●從聽會上直行一寸,開口有空,側臥張口取之,客主人穴也。
●從客主人上內(nèi)斜行,兩太陽曲角上廉,頷厭穴也。
●從頷厭后行耳前曲角上,兩太陽之中,懸顱穴也。
●從懸顱后行,耳前曲角上,兩太陽下廉,懸顱穴也。
●從懸厘后行,耳前入發(fā)際曲隅陷中,鼓頷有空,曲鬢穴也。
●從曲鬢后行耳上,入發(fā)際寸半陷者宛宛中,嚼牙取之,率谷穴也。
●從率谷后行耳后三分許,入發(fā)際二寸,天沖穴也。
[10]從天沖下行耳后,入發(fā)際一寸,浮白穴也。
[11]從浮白下行耳后,高上枕骨下,搖動有空,竅陰穴也。
[12]從竅陰行耳后,入發(fā)際四分,完骨穴也。
[13]從完骨折上行,神庭旁三寸;直耳上入發(fā)際四分,本神穴也。
[14]從本神行眉上一寸,直瞳子,陽白穴也。
[15]從陽白上直行,入發(fā)際五分陷中,正睛取之,臨泣穴也。
[16]從臨泣后行一寸,目窗穴也。
[17]從目窗后行一寸,正營穴也。
[18]從正營后行一寸五分,承靈穴也。
[19]從承靈后行一寸五分,腦空穴也。
[20]從腦空下行耳后,下發(fā)際陷中,大筋外廉,按之引于耳中,風池穴也。
[21]從風池下行肩上,會其支者,令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,以三指按取,當中指下陷中,肩井穴也。
[22]從肩井下行腋下三寸宛宛中,舉臂取之,淵液穴也。
[23]從淵液下行,復前一寸三肋端,橫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半,直兩乳,側臥屈上足取之,輒筋穴也。
[24]從輒筋行乳下二肋端縫下五分,日月穴也。
[25]從日月行監(jiān)骨腰中季肋本,俠脊臍上五分,旁開九寸半,側臥屆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,京門穴也。
[26]從京門下行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,臍上二分,旁開八寸半,帶脈穴也。
[27]從帶脈下三寸,五樞穴也。
[28]從五樞下行,過肝經(jīng)之章門穴下五寸三分,維道穴也。
[29]從維道下行三寸,監(jiān)骨上陷中,居□穴也。
[30]從居□下行髀樞中,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,環(huán)跳穴也。
[31]從環(huán)跳下行膝上外廉兩筋中,以手著腿中按盡處,風市穴也。
[32]從風市下髀骨外,膝上外廉五寸,分肉間陷中,中瀆穴也。
[33]從中瀆下行膝上二寸,犢鼻外陷中,陽關穴也。
[34]從陽關下行膝下一寸,外廉陷中,尖骨前筋骨間,蹲坐取之,陽陵泉穴也。
[35]從陽陵泉下行,足外踝上七寸,內(nèi)斜三陽分肉間,陽交穴也。
[36]從陽交行外踝上七寸外斜,外丘穴也。
[37]從外丘下行外踝上五寸,光明穴也。
[38]從光明下行一寸,輔骨前絕骨端,內(nèi)斜三分,陽輔穴也。
[39]從陽輔下行三寸,外踝骨尖內(nèi)動脈中,尋按取之,懸鐘穴也。
[40]從懸鐘行外踝下,斜前陷中,丘墟穴也。
[41]從丘墟下行三寸,在足小指四指本節(jié)后,足跗間陷中,臨泣穴也。
[42]從臨泣下行五分,足小指四指本節(jié)后間陷中,地五會穴也。
[43]從地五會下行一寸,足小指四指本節(jié)前,岐骨間陷中,俠溪穴也。
[44]從俠溪下行足小指四指外側端,去爪甲角如韭葉,竅陰穴也。
《諸病源候論》(公元 610 年)隋.巢元方著。五十卷。 共分 67 門、1720 節(jié),詳載各科疾病的病因、病狀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足少陽兮四十三,頭上廿穴分三折,起自瞳子至風池,積數(shù)陳之根據(jù)次第。
外眥五分瞳子□,耳前陷中尋聽會,上行一寸客主人,內(nèi)斜曲角上頷厭,后行顱中厘下穴,曲鬢耳前上發(fā)際,率谷入發(fā)寸半安,天沖耳后斜二寸,浮白下行一寸間,竅陰穴在枕骨下,完骨耳后入發(fā)際,量得四分須用記,本神神庭旁三寸,入發(fā)四分耳上系,陽白眉上一寸許,上行五分是臨泣。
臨后寸半目窗穴,正營承靈及腦空,后行相去一寸五,風池耳后發(fā)陷中。
肩井肩上陷中取,大骨之前寸半明,淵液腋下行三寸,輒筋復前一寸行,日月乳下二肋縫,下行五分是穴名。臍上五分傍九五,季肋俠脊是京門,季下寸八尋帶脈,帶下三寸穴五樞,維道章下五三定,維下三寸居□名,環(huán)跳髀樞宛中陷,風市垂手中指終。膝上五寸中瀆穴,膝上二寸陽關尋,陽陵膝下一寸住,陽交外踝上七寸,外丘外踝七寸同,此系斜屬三陽分,踝上五寸定光明,踝上四寸陽輔穴,踝上三寸是懸鐘,丘虛踝前陷中取,丘下三寸臨泣存,臨下五分地五會,會下一寸俠溪輪,欲覓竅陰穴何在?
小指次指外側尋。
注:●瞳子□,在目銳眥去眥五分,是其穴也。
●從瞳子□下外斜行,耳前起骨上面,下一寸耳珠下動脈宛宛中,開口有空,側臥張口口取之,聽會穴也。
●從聽會上直行一寸,開口有空,側臥張口取之,客主人穴也。
●從客主人上內(nèi)斜行,兩太陽曲角上廉,頷厭穴也。
●從頷厭后行耳前曲角上,兩太陽之中,懸顱穴也。
●從懸顱后行,耳前曲角上,兩太陽下廉,懸顱穴也。
●從懸厘后行,耳前入發(fā)際曲隅陷中,鼓頷有空,曲鬢穴也。
●從曲鬢后行耳上,入發(fā)際寸半陷者宛宛中,嚼牙取之,率谷穴也。
●從率谷后行耳后三分許,入發(fā)際二寸,天沖穴也。
[10]從天沖下行耳后,入發(fā)際一寸,浮白穴也。
[11]從浮白下行耳后,高上枕骨下,搖動有空,竅陰穴也。
[12]從竅陰行耳后,入發(fā)際四分,完骨穴也。
[13]從完骨折上行,神庭旁三寸;直耳上入發(fā)際四分,本神穴也。
[14]從本神行眉上一寸,直瞳子,陽白穴也。
[15]從陽白上直行,入發(fā)際五分陷中,正睛取之,臨泣穴也。
[16]從臨泣后行一寸,目窗穴也。
[17]從目窗后行一寸,正營穴也。
[18]從正營后行一寸五分,承靈穴也。
[19]從承靈后行一寸五分,腦空穴也。
[20]從腦空下行耳后,下發(fā)際陷中,大筋外廉,按之引于耳中,風池穴也。
[21]從風池下行肩上,會其支者,令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,以三指按取,當中指下陷中,肩井穴也。
[22]從肩井下行腋下三寸宛宛中,舉臂取之,淵液穴也。
[23]從淵液下行,復前一寸三肋端,橫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半,直兩乳,側臥屈上足取之,輒筋穴也。
[24]從輒筋行乳下二肋端縫下五分,日月穴也。
[25]從日月行監(jiān)骨腰中季肋本,俠脊臍上五分,旁開九寸半,側臥屆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,京門穴也。
[26]從京門下行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,臍上二分,旁開八寸半,帶脈穴也。
[27]從帶脈下三寸,五樞穴也。
[28]從五樞下行,過肝經(jīng)之章門穴下五寸三分,維道穴也。
[29]從維道下行三寸,監(jiān)骨上陷中,居□穴也。
[30]從居□下行髀樞中,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,環(huán)跳穴也。
[31]從環(huán)跳下行膝上外廉兩筋中,以手著腿中按盡處,風市穴也。
[32]從風市下髀骨外,膝上外廉五寸,分肉間陷中,中瀆穴也。
[33]從中瀆下行膝上二寸,犢鼻外陷中,陽關穴也。
[34]從陽關下行膝下一寸,外廉陷中,尖骨前筋骨間,蹲坐取之,陽陵泉穴也。
[35]從陽陵泉下行,足外踝上七寸,內(nèi)斜三陽分肉間,陽交穴也。
[36]從陽交行外踝上七寸外斜,外丘穴也。
[37]從外丘下行外踝上五寸,光明穴也。
[38]從光明下行一寸,輔骨前絕骨端,內(nèi)斜三分,陽輔穴也。
[39]從陽輔下行三寸,外踝骨尖內(nèi)動脈中,尋按取之,懸鐘穴也。
[40]從懸鐘行外踝下,斜前陷中,丘墟穴也。
[41]從丘墟下行三寸,在足小指四指本節(jié)后,足跗間陷中,臨泣穴也。
[42]從臨泣下行五分,足小指四指本節(jié)后間陷中,地五會穴也。
[43]從地五會下行一寸,足小指四指本節(jié)前,岐骨間陷中,俠溪穴也。
[44]從俠溪下行足小指四指外側端,去爪甲角如韭葉,竅陰穴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