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女科經(jīng)論》(公元 1689 年)清.蕭塤(賡六)著。八卷。分為月經(jīng)、胎前、產(chǎn)后、崩淋、帶下、雜病等門,辨別虛實寒熱,詳論治法。
查古籍
《女科經(jīng)論》(公元 1689 年)清.蕭塤(賡六)著。八卷。分為月經(jīng)、胎前、產(chǎn)后、崩淋、帶下、雜病等門,辨別虛實寒熱,詳論治法。
(公元前五世紀? )原題戰(zhàn)國時秦越人撰。共有 81 個問答。系采摘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的精要,設(shè)為問答,解釋疑難。
清 黃元御 著
黃元御醫(yī)書總目錄
《素問懸解》《靈樞懸解》《難經(jīng)懸解》《傷寒懸解》《金匱懸解》《傷寒說意》
《四圣心源》《素靈微蘊》《四圣懸樞》《長沙藥解》《玉楸藥解》
足太陽兮膀胱經(jīng),目內(nèi)眥角始睛明,眉頭陷中攢竹取,曲差神庭傍寸五,五處直行后五分,承通絡(luò)卻玉枕穴,后循俱是寸五行。天柱項后發(fā)際內(nèi),大筋外廉之陷中,自此脊中開二寸,第一大杼二風(fēng)門,三椎肺俞厥陰四,心五督六膈七論,肝九膽十脾十一,胃俞十二椎下尋,十三三焦十四腎,氣海俞在十五椎,大腸十六小十八,膀胱俞穴十九椎,中膂內(nèi)俞二十下,白環(huán)俞穴廿一椎,小腸俞至白環(huán)內(nèi),腰空上次中下□,會陽陰微尻骨旁,背開二寸二行了,別從脊中三寸半,第二椎下為附分,三椎魄戶四膏盲,第五椎下神堂尊,第六噫嘻膈關(guān)七,第九魂門陽綱十,十一意舍之穴存,十二會倉穴已分,十三盲門端正在,十四志室不須論,十九胞肓廿秩邊,背部三行下行循。承扶臀下股上約,下行六寸是殷門,從殷外斜上一寸,曲膝得之浮□尋,委陽承扶下六寸,從□內(nèi)斜并殷門。委中膝腘約紋里,此下三寸尋合陽,承筋腳跟上七寸,穴在□腸之中央,承山腿肚分肉間,外踝七寸上飛揚,附陽外踝上三寸,昆侖外跟陷中央,仆參亦在踝骨下,申脈踝下五分張,金門申脈下一寸,京骨外側(cè)大骨當,束骨本節(jié)后陷中,通谷節(jié)前限中量,至陰小趾外側(cè)端,去爪甲之韭葉方。
注:●睛明穴,在目內(nèi)眥外一分宛宛中,是其穴也。
●從睛明上行眉頭陷者中,攢竹穴也。
●從攢竹上行發(fā)際間,俠督脈之神庭穴傍開一寸五分,正頭取之,曲差穴也。
●從曲差后五分,俠督脈之上星,傍開一寸五分,五處穴也。
●從五處后行一寸五分,承光穴也。
●從承光后行一寸五分,俠督脈之百會穴,傍開一寸五分,通天穴也。
●從通天后行一寸五分,絡(luò)卻穴也。
●從絡(luò)卻后行一寸五分,玉枕穴也。
●從玉枕俠項后大筋外廉,下行發(fā)際陷中,天柱穴也。
[10]從天柱下行,以項從第一椎下,兩旁相去脊中各二寸陷中,正坐取之,大杼穴也。
[11]從大杼下行,二椎下兩旁,各去脊中二寸,正坐取之,風(fēng)門穴也。
[12]從風(fēng)門行三椎下,去脊中各二寸,又以手搭背左取右,右取左,當中指末是穴之處,正坐取之,肺俞穴也。
[13]從肺俞行四椎下,去脊中二寸,正坐取之,厥陰俞穴也。
[14]從厥陰俞行五椎下,去脊中二寸,正坐取之,心俞穴也。
[15]從心俞行六椎下,去脊中二寸,正坐取之,督俞穴也。
[16]從督俞行七椎下,去脊中二寸,正坐取之,膈俞穴也。
[17]從膈俞行九椎下,去脊中二寸,正坐取之,膽俞穴也。
[18]從膽俞行十一椎下,去脊中二寸,正坐取之,脾俞穴也。
[19]從脾俞行十二椎下,去脊中二寸,正坐取之,胃俞穴也。
[20]從胃俞行十三椎下,去脊中二寸,正坐取之,三焦俞穴也。
[21]從三焦俞行十四椎下,與臍平,去脊中二寸,正坐取之,腎俞穴也。
[22]從腎俞行十五椎下,去脊中二寸,正坐取之,氣海俞穴也。
[23]從氣海俞行十六椎下,去脊中二寸,伏而取之,大腸俞穴也。
[24]從大腸俞行十七椎下,去脊中二寸,伏而取之,關(guān)元俞穴也。
[25]從關(guān)元俞行十八椎下,去脊中二寸,伏而取之,小腸俞穴也。
[26]從小腸俞行十九椎下,去脊中二寸,伏而取之,膀胱俞穴也。
[27]從膀胱俞行二十椎下,去脊中二寸,俠脊胛起肉間,伏而取之,中膂俞穴也。
[28]從中膂俞行二十椎下,去脊中二寸,伏而取之,白環(huán)俞穴也。
[29]從白環(huán)俞行腰胛骨下一寸,俠脊兩旁第一空陷中,上□穴也。
[30]從上□行俠脊旁第二空陷中,次□穴也。
[31]從次□行俠脊旁第三空陷中,中□穴也。
[32]從中□行俠脊旁第四空陷中,下□穴也。
[33]從下□行陰尾尻骨兩旁五分許,會陽穴也。
[34]自大杼別脈,其支者從肩膊內(nèi)循行第二椎下,附項內(nèi)廉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半,正坐取之,附分穴也。
[35]從附分下行第三椎下,去脊中各三寸半,正坐取之,魄戶穴也。
[36]從魄戶下行第四椎下,五椎上,此穴屆中,去脊中各三寸半,正坐曲脊取之,膏肓穴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