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公元 1764 年)清.徐大樁(靈胎、洄溪)著。二卷。分為“經(jīng)絡(luò)臟腑”“脈”“病”“方藥”“治法”“書論”“古今”七門,論醫(yī)學的源流利弊,議論通達。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。
查古籍
(公元 1764 年)清.徐大樁(靈胎、洄溪)著。二卷。分為“經(jīng)絡(luò)臟腑”“脈”“病”“方藥”“治法”“書論”“古今”七門,論醫(yī)學的源流利弊,議論通達。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。
(公元 1565 年)明.樓英(全善)著。四十卷。包括總論,臟腑疾病、傷寒、婦人、小兒、運氣等,記載病證治法,方藥,對于金元醫(yī)家的學說收載較多。
【方歌】癰疽未膿炙最良,藥服托里自安康,發(fā)熱惡寒身拘緊,無汗表散功最長。腫硬口干二便秘,下利毒熱自然涼,焮痛熱盛煩躁渴,便和清熱自吉昌。內(nèi)膿不出瘀肉塞,用刀開割法相當,軟漫無膿不腐潰,宜服溫補助生陽。
潰后新肉如凍色,倍加溫熱自吉祥,大汗亡陽桂枝附,自汗肢厥四逆湯。脾虛潰后肌消瘦,膿水清稀面白黃,不眠發(fā)熱瘡口懈,食少作渴大便溏,宜服清補助脾劑,投方應(yīng)證保無妨。
【注】凡治癰疽,不問陰陽表里,日數(shù)遠近但未見膿時,俱宜灸之。焮腫發(fā)熱脈浮者,宜用托里之藥。若脈緊,發(fā)熱惡寒,遍身拘緊無汗者,宜用表散之藥。腫硬口干,二便穢澀者,宜用下利之藥,以泄其毒。熱焮痛勢深,煩躁飲冷,口燥舌干便和者,宜用清熱之藥。內(nèi)膿不出,瘀肉堵塞瘡口者,用刀開割之,軟漫無膿,不腐潰者,陽虛也。助以溫補之劑以生其陽。潰后新肉生遲,如凍色者,肉冷肌寒也,宜倍加溫熱之藥。如大汗不止者,亡陽也。宜用桂枝附子等藥。自汗肢厥者,宜用四逆湯
。若潰后肌肉消瘦,膿水清稀,面色黃白者,脾虛也;不寐發(fā)熱者,虛火上炎也;瘡口懈大者,氣陷不固也;食少作渴,大便溏者,脾虛熱也,俱宜服清補助脾之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