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審視瑤函》(公元 1644 年)明.付仁宇(允科)[傅仁宇]著。六卷,首一卷。 先總論,次方論。論述 108 證及其治法方劑,并述眼科手術(shù)方法,附有醫(yī)案、圖說、歌括。
查古籍
《審視瑤函》(公元 1644 年)明.付仁宇(允科)[傅仁宇]著。六卷,首一卷。 先總論,次方論。論述 108 證及其治法方劑,并述眼科手術(shù)方法,附有醫(yī)案、圖說、歌括。
(公元 1615 年)明.龔?fù)①t(子才、云林)著。十卷,分為十集。首集為診治諸論,次為諸病的辨證施治。
治肥盛之人,濕痰為患,喘嗽脹滿。
半夏(制)三錢 茯苓三錢 陳皮(去白)二錢 甘草一錢,右四味,加姜三片,水煎服。
【集注】李中梓曰:肥人多濕,濕挾熱而生痰,火載氣而逆上。半夏之辛,利二便而去濕。陳皮之辛,通三焦而理氣。茯苓佐半夏,共成燥濕之功。甘草佐陳皮,同致調(diào)和之力。成無己曰:半夏行水氣而潤腎燥。經(jīng)曰:辛以潤之是也。行水則土自燥,非半夏之性燥也。或曰:有痰而渴,宜去半夏代以貝母。吳琨曰:渴而喜飲,小便利者易之。不能飲水,小便不利,雖渴宜半夏也。此濕為本,熱為標(biāo),所謂濕極而兼勝己之化,非真象也。又東南之人,濕熱生痰,故朱震亨主之加枳實,砂仁,名枳實二陳湯,其性較急也。先哲云:二陳為治痰之妙劑,其于上,下,左,右無所不宜,然只能治實痰之標(biāo),不能治虛痰之本。虛痰之本在脾胃,治者詳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