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醫(yī)宗金鑒》 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六

    作者: 吳謙

    寸口脈浮而緩,浮則為風,緩則為痹,痹非中風,四肢苦煩,脾色必黃,瘀熱以行。

    趺陽脈緊而數,數則為熱,熱則消谷,緊則為寒,食即為滿。尺脈浮為傷腎,趺陽脈緊為傷脾。風寒相搏,食谷即眩,谷氣不消,胃中苦濁,濁氣下流,小便不通,陰被其寒,熱流膀胱,身體盡黃,名曰谷疸。額上黑,微汗出,手足中熱,薄暮即發(fā),膀胱急,小便自利,名曰女勞疸,腹如水狀,不治。心中懊□而熱,不能食,時欲吐,名曰酒疸。

    【注】

    寸口脈浮而緩,浮則為風,緩則為痹,痹非中風,前已詳言之矣。今趺陽緊數而尺脈浮,四肢苦煩,身面色黃,乃疸病也。黃,土色也,土病則見之,土屬脾胃,脾為陰土主濕,胃為陽土主熱,故凡病疸,皆為濕瘀熱郁也,行于外則必四肢苦煩身面發(fā)黃也。蓋其人素有濕熱,外被風寒相搏,內為女勞所傷,乃食谷飲酒,或與濕瘀,或與熱郁,皆能為是病也。若胃脈數,是熱勝于濕,則從胃陽熱化,熱則消谷,故能食而謂之陽黃。若胃脈緊,是濕勝于熱,則從脾陰寒化,寒則不食,故食即滿而謂之陰黃也。陽黃則為熱疸、酒疸,陰黃則為女勞疸、谷疸也。若尺脈不沉而浮,則為傷腎,腎傷病疸,亦為女勞疸也。胃脈不緩而緊,則為傷脾,脾傷病疸,亦為谷疸也。谷疸則食谷即滿,谷氣不消,胃中苦濁,精氣阻于上行,故頭眩也,濁氣流于膀胱,故小便不通也。女勞疸則額上黑,腎病色也;微汗出,濕不瘀也;五心熱,薄暮發(fā),腎陰熱也;膀胱急,小便利,下焦虛也。腹?jié)M如水狀,脾腎兩敗,故謂不治也。若心中懊□而熱,不能食,時欲吐,小腹?jié)M,小便不利,雖見目青面黑,必是酒疸病也。

    脈沉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皆發(fā)黃。

    【注】

    脈沉,主里也,渴欲飲水,熱瘀也;小便不利,濕郁也,熱瘀濕郁于里,故發(fā)黃也。

    首條謂脈浮緩緊數皆令發(fā)黃,是得之于外因也;此條脈沉亦令發(fā)黃,是得之于內因也,故治黃有汗、下二法也。

    【集注】

    李□曰:脈沉而渴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,則濕熱內蓄,無從分消,故發(fā)黃也。

    疸而渴者,其疸難治;疸而不渴者,其疸可治。發(fā)于陰部,其人必嘔;發(fā)于陽部,其人振寒而發(fā)熱也。

    【注】

    未成疸前,小便不利而渴者,是欲作疸病也。已成疸后而渴者,是熱深不已,故難治也;不渴者是熱淺將除,故可治也。疸發(fā)于陰者,人必嘔逆,嘔逆者,陰里為之也。

    發(fā)于陽者,人必振寒發(fā)熱,寒熱者,陽表為之也。此以渴不渴,別疸之難治、可治;以嘔逆寒熱,辨黃之在表、在里也。

    【集注】

    程林曰:黃家以濕熱相搏,有口燥、鼻燥而未至于渴,渴則津液內消,邪氣獨勝;不渴則津液未竭,正氣未衰,治之所以分難易也。陰主里,濕勝于里則嘔;陽主表,熱勝于表則振寒發(fā)熱也。此條辨疸證之渴與不渴,有輕重表里之分也。

    尤怡曰:疸而渴,則熱方熾,而濕且日增,故難治;不渴則熱已減,而濕亦自消,故可治。陰部者,里之藏府,關于氣,故嘔;陽部者,表之軀殼,屬于形,故振寒而發(fā)熱。此陰陽內外淺深微甚之辨也。

    腹?jié)M,舌痿黃,躁不得眠,屬黃家。

    【按】

    舌痿黃之「舌」字,當是「身」字,必傳寫之□。

    【注】

    舌痿而黃,腹?jié)M而躁不得睡者,屬黃家之病,在里,當下之也。

    【集注】

    徐彬曰:腹?jié)M里證也,乃有腹?jié)M而加身痿黃,躁不得眠,瘀熱外行,此發(fā)黃之漸也。故曰:屬黃家。

    諸黃家病,但利其小便,假令脈浮者,當以汗解之,宜桂枝加黃耆湯主之。

    【注】

    諸黃家病,謂一切黃家病也。黃病無表里證,熱盛而渴者,當清之,濕盛小便不利者,但當利其小便。假令脈浮則為在表,當以汗解之,宜桂枝加黃耆湯。于此推之,可知脈沉在里,當以下解之也。

    【集注】

    高世栻曰:利小便,乃黃家一定之法,故曰諸病黃家,但利小便。然亦自有宜汗者,故又曰:假令脈浮為在表,當以汗解之。汗解之法,宜桂枝加黃耆湯,用桂枝湯以解肌,肌解則汗自出,加黃耆以助表,表和則榮衛(wèi)亦通矣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