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醫(yī)宗金鑒》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第七

    作者: 吳謙

    問曰:熱在上焦者,因咳為肺痿,肺痿之病,從何得之?師曰:或從汗出,或從嘔吐,或從消渴,小便利數(shù),或從便難,又被快藥下利,重亡津液,故得之。曰:寸口脈數(shù),其人咳,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?師曰:為肺痿之病。若口中辟辟燥,咳即胸中隱隱痛,脈反滑數(shù),此為肺癰,咳唾膿血。

    【注】

    熱在上焦,不咳,不病肺痿也,因熱病咳,則為肺痿。肺熱致痿之由,非止一端,或從汗出,或從嘔吐,或從消渴,小便數(shù)利,或從便難,又被快藥下之,重亡津液,故令肺熱干痿也。肺熱干痿,則清肅之令不行,水精四布失度,脾氣雖散,精液上歸于肺,而肺不但不能自滋其干,亦不能內灑陳于藏府,外輸精于皮毛也。其精液留貯胸中,得熱煎熬,變?yōu)橄涯?,侵肺作咳,唾之不已,故干者自干,唾者自唾,愈唾愈干,痿病成矣。若口中辟辟干燥,不吐濁唾涎沫,每咳即胸中隱隱而痛,脈數(shù)而滑,不數(shù)而虛,則非肺痿乃為肺癰,久則癰成膿潰,不唾涎沫,而必咳唾膿血矣。

    【集注】

    周揚俊曰:喻昌云:行動數(shù)武,氣即喘鳴,沖擊連聲,痰始一應?!航饏T』治法,貴得其精意,大要緩而圖之,生胃津,瀾肺燥,下逆氣,開積痰,止?jié)嵬?,補真氣,以通肺之小管,散火熱,以腹肺之清肅,如半身痿廢及手足痿軟,治之得法,亦能復起。而肺近在胸中,呼吸所關,可不致力乎?肺癰屬在有形之血,血結宜驟攻;肺痿屬在無形之氣,氣傷宜徐理。故癰為實。誤以肺痿治之,是為實實;痿為虛,誤以肺癰治之,是為虛虛。此辨證用藥之大略也。然兩手寸口之脈,原為手太陰肺脈,此云寸口脈數(shù),云滑數(shù),云數(shù)實,云數(shù)虛,皆指左右三部統(tǒng)言,非如氣口獨主右關之上也。

    其人咳,口中反有濁唾涎沫,頃之遍地者為肺痿,言咳而口中不干燥也。若咳而口中辟辟燥,則是肺已結癰,火熱之毒,出現(xiàn)于口,咳聲上下,觸動其癰,胸中即隱隱而痛,其脈必見滑數(shù)有力,正邪氣方盛之征也。數(shù)虛數(shù)實之脈,以之分別肺痿肺癰,是則肺痿當補,肺癰當瀉也可知矣。又云:才見久咳,先須防此兩證,肺癰由五藏蘊崇之火,與胃中停蓄之熱,上乘乎肺,肺受火熱熏灼,血為之凝,痰為之裹,遂成小癰。所結之形漸長,則肺日脹而□骨日昂,乃至咳聲頻并,痰濁如膠,發(fā)熱畏寒,日晡尤甚,面紅鼻燥,胸生甲錯。始先即能辨其脈證,屬表屬里,極力開提攻下,無不愈者。迨至血化為膿,肺葉朽壞,傾囊吐出,始識其證,十死不救,嗟無及矣。

    沈明宗曰:此肺痿肺癰之辨也。心居上,腎水不足,心火刑金,為熱在上焦,肺陰日消,氣逆則咳,故致肺痿。然本經(jīng)明其始病之因,或從病后陰虛,過汗傷液,嘔吐傷津,消渴,血虛津竭;或利小便,數(shù)而傷陰;或大便難,反被快藥下利而重亡津液,以致肺金枯燥,虛熱熏蒸,故寸口脈數(shù),其人咳嗽,氣弱不振,津液不布,化為濁唾涎沫而成肺痿。若口中辟辟燥,咳即胸中隱隱痛者,乃風寒侵入肺中,凝滯榮血為癰,故脈滑數(shù)而咳唾膿血。因無形虛熱致痿,故脈數(shù)虛;因有形氣血凝滯成癰,故脈數(shù)實。此明肺癰屬實、肺痿屬虛也。

    脈數(shù)虛者為肺痿,數(shù)實者為肺癰。

    【注】

    此詳申上條肺痿、肺癰之脈也。肺痿得之于熱亡津液,虛邪也,故脈數(shù)而虛;肺癰得之于熱毒蓄結,實邪也,故脈數(shù)而實。

    【集注】

    李□曰:潘碩甫云:痿與癰,皆熱在上焦,其脈皆數(shù),皆咳,亡津液,未有異也。但痿屬肺氣虛而亡津,雖有熱亦不烈,故不至燥涸,雖咳而口中有濁唾唌沫,故脈雖數(shù)而虛也。癰則氣壅血凝,邪實而熱烈,故津液亡而更覺干涸,口中辟辟燥,咳即胸中隱痛,津液既涸,脈應澀滯而反滑數(shù)者,蓄熱腐膿,脈故數(shù)實也。

    尤怡曰:痿者萎也,如草木之萎而不榮,為津亡而肺焦也;癰者壅也,如土之壅而不通,為熱聚而肺□也。故其脈有虛實不同,而其數(shù)則一也。

    問曰:病咳逆,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?當有膿血,吐之則死,其脈何類?師曰:寸口脈微而數(shù),微則為風,數(shù)則為熱;微則汗出,數(shù)則惡寒,風中于衛(wèi),呼氣不入;熱過于榮,吸而不出。風傷皮毛,熱傷血脈。風舍于肺,其人則咳,口干,喘滿;咽燥不渴,時唾濁沫,時時振寒。熱之所過,血為之凝滯,蓄結癰膿,吐如米粥。始萌可救,膿成則死。

    【按】

    肺癰之上,當有「肺痿」二字,不然本文論肺痿之義,則無著落,必是脫簡。脈微之三「微」字,當是三「浮」字,微字文氣不屬,必是傳寫之□。

    【注】

    病咳逆者,何以知為肺痿肺癰也?咳而不渴,濁唾涎沫,脈數(shù)而虛,是以脈證知為肺痿也??谥懈稍?,胸中隱痛,脈數(shù)而實,是以脈證知為肺癰也。至于所以受病之由,肺痿前已言之,而肺癰則未嘗言也,故又取所以致熱而病肺痿肺癰之由,互為詳悉發(fā)明也。寸口肺脈也,肺脈當浮澀而短;今浮而數(shù),是以知浮則為風,數(shù)則為熱,初病風熱,外摶皮毛,則榮衛(wèi)受邪,故汗出而惡寒也。未傳風熱,內舍于肺,則榮衛(wèi)分病。病肺痿者,屬風熱傷于衛(wèi)氣,氣分有津液而無血,津液為之濁,故其為證,咳而不吐膿血,唾濁涎沫也。病肺癰者,屬風熱傷于榮血,血分有血而無津液,血為之凝蓄,故其為證,咳而不唾涎沫,吐膿血如米粥也。其發(fā)熱汗出,惡寒惡風,咳而喘滿,咽燥不渴,呼氣不入,吸氣不出,則為痿、癰互相兼有必然之證也。呼氣不入,吸氣不出,乃言其呼吸氣促,難出難入,非竟不出入也。始萌可救,謂肺傷尚淺,膿成則死,謂肺已壞矣。蓋示人圖治于蚤,又特為肺癰而諄諄言之也。

    肺癰,喘不得臥,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。

    【注】

    此承上條,以明急治之義也。肺癰者,謂口中辟辟干燥,胸中隱隱作痛,脈數(shù)實也。

    而更加喘不得臥,是邪壅肺甚急,故以葶藶大棗瀉肺湯,大苦大寒,峻瀉肺邪,恐稍遷延,膿成則死矣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
  • 作者:
    李時珍
  • 作者:
    趙學敏
  • 作者:
    葉桂
  • (公元 536 年? )梁.陶弘景(隱居)注。七卷。原書己佚,內容尚散見于《經(jīng)史證類備急本草》中。集注是在《 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基礎上進行整理, 又增藥 365 種, 分為玉石、草、木、果、 菜,有名未用六類。

    學術價值:

    首創(chuàng)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。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。

    作者:
    陶弘景
  • 作者:
    陳嘉謨
  • (公元 1116 年)宋.寇宗奭撰。二十卷。載藥物 460 種,闡發(fā)藥性較詳盡,并指出用藥要結合年齡老少、體質強弱、疾病新久等,對辨認藥物的真?zhèn)蝺?yōu)劣亦有詳細闡述。

    作者:
    寇宗奭
  • 作者:
    楊時泰
  • 作者:
    唐宗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