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醫(yī)宗金鑒》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

    作者: 吳謙

    黃耆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

    右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(一方有人參)

    夫男子平人,脈大為勞,極虛亦為勞。

    【注】

    男子平人。應(yīng)得四時(shí)五藏平脈,今六脈大而極虛,非平人之脈也。然大而無力,勞役傷脾氣也,極虛者,內(nèi)損腎陰精也,此皆欲作虛勞之候,故有如是之診也。

    【集注】

    李□曰:平人者,形如無病之人,經(jīng)云:脈病人不病者是也。勞則體疲于外,氣耗于中,脈大非氣盛也,重按必空濡,乃外有余而內(nèi)不足之象,脈極虛則精氣耗矣。蓋大者,勞脈之外暴者也;極虛者,勞脈之內(nèi)衰者也。

    魏荔彤曰:夫男子平人,脈大為勞,極虛亦為勞;脈大者,邪氣盛也,極虛者,精氣奪也。以二句揭虛勞之總,而未嘗言其大在何脈?虛在何經(jīng)?是在主治者,隨五勞七傷之故而諦審之也。

    人年五、六十,其病脈大者,痹俠背行。若腸鳴、馬刀、俠癭者,皆為勞得之。

    【按】

    「若腸鳴」三字,與上下文不屬,必是錯(cuò)簡。俠癭之「癭」字,當(dāng)是「瘰」字。每經(jīng)此證,先勞后瘰、先瘰后勞者有之,從未見勞癭先后病也,必是傳寫之□。

    【注】平人年二、三十,常得大脈者,則多病勞。若人年已五、六十,其脈亦大,不即病勞者,以氣血雖虛,而火自微也,火微故不病勞也。雖不病勞,然氣血榮衛(wèi)虛痹不行,故為馬刀、鼠瘡、俠瘰也。此發(fā)明脈大雖同,為病不同之義也。

    勞之為病,其脈浮大,手足煩,春夏劇,秋冬差,陰寒精自出,酸削不能行。

    【按】

    陰寒精自出之「寒」字,當(dāng)是「虛」字,是傳寫之□。

    【注】

    此言浮大為勞,以詳其證也。手足煩,即今之虛勞,五心煩熱,陰虛不能藏陽也。陰虛精自出,即今之虛勞遺精,陰虛不能固守也。酸削不能行,即今之虛勞膝酸,削瘦骨痿不能起于床也。夫春夏陽也,陰虛不勝其陽,故??;秋冬陰也,陰虛得位自起,故差。

    【集注】

    徐彬曰:脈大既為勞矣,更加浮,其證則手足煩,蓋陰既不足而陽必盛也。于是春夏助其陽則劇,秋冬助其陰則差。陰虛而精自出者,久則酸削不能行矣。

    程林曰:「寒」字作「虛」字看,陰虛則氣不守,而精自出矣。

    李□曰:脈浮大者,里虛而氣暴于外也。四肢者,諸陽之本,勞則陽耗,陰虛而生內(nèi)熱,故手足煩。凡勞傷多屬陰虛,當(dāng)春夏木火盛炎之際,氣浮于外則里愈虛,故?。?/p>

    秋冬金水相生之候,氣斂于內(nèi)則外不擾,故差也。腎藏精,精自出者,腎水不藏也,腎主骨,故酸削而不能行也。

    男子脈虛沉弦,無寒熱,短氣里急,小便不利,面色白,時(shí)目瞑兼衄,少腹?jié)M,此為勞使之然。

    【注】

    此復(fù)申虛極為勞,以詳其證之義也。脈虛沉弦,陰陽俱不足也;無寒熱,是陰陽雖不足而不相乘也;短氣面白,時(shí)瞑兼衄,乃上焦虛而血不榮也;里急,小便不利,少腹?jié)M,乃下焦虛而氣不行也。凡此脈證,皆因勞而病也,故曰:此為勞使之然。

    男子面色薄者,主渴及亡血,卒喘悸,脈浮者,里虛也。

    【按】

    「脈浮者,里虛也」當(dāng)是衍文。

    【注】

    此復(fù)申虛勞面色白,互詳其證之義也。面色白不因衄者,是血不內(nèi)生也;因衄者,是血亡于外也。今曰面色薄,謂面色淺淡不華,亦不足之色也。故主津液不足之渴及吐衄亡血?dú)馓撟浯撟浼乱病?/p>

    【集注】

    李□曰:此節(jié)以亡血為主?!簝?nèi)經(jīng)』云:精明五色者,氣之華也。又云:心之華在面,其充在血脈,勞則氣耗火動(dòng),逼血妄行,必致亡血。蓋血主濡之,血亡則精采奪而面色薄,津液去而煩且渴矣。又勞者,氣血俱耗,肺主氣,氣虛則喘,心主血,血虛則悸。卒者,卒然見此病也。

    男子脈浮弱而澀,為無子,精氣清冷。

    【注】

    男子之脈浮大而虛者,為虛勞也。浮弱而澀者,則為精氣清冷,故為無子也。

    夫失精家,少腹弦急,陰頭寒,目眩,發(fā)落,脈極虛,芤遲,為清谷亡血失精。脈得諸芤動(dòng)微緊,男子失精,女子夢交,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
    【按】

    此條亡血失精之下等句,與上文義不屬,當(dāng)另作一條在后。

    【注】

    失精家,謂腎陽不固精者也。少腹弦急,虛而寒也。陰頭寒,陽氣衰也。目弦,精氣虧也。發(fā)落,血本竭也。若診其脈極虛而芤遲者,當(dāng)知極虛為勞,芤則亡血,遲則為寒,故有清谷、亡血、失精之證也。

    【集注】

    程林曰:腎主閉藏,肝主□泄,失精則過于□泄,故少腹弦急也。陰頭為宗筋之所聚,真陽日虧,故陰頭寒也。目眩則精衰,發(fā)落則血竭,是以脈虛芤遲也。虛主失精,芤主亡血,遲主下利清谷也。

    李□曰:肝主藏血,腎主藏精,亡血失精,則肝腎俱虛矣。少腹者,肝、腎之部,今少腹弦急,以肝腎兩虧,則里氣虛而張急加弦也。肝主筋,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肝衰故陰頭寒也。肝藏血開竅于目,腎主骨,骨之精為瞳子,又腎之華在發(fā),發(fā)者血之余,此肝腎兩虛,故目眩發(fā)落也。芤脈者,浮沉有,中間無,似中空芤草,故名芤脈,此亡血之脈,以脈者血之府,血虛則脈亦虛也。遲為在藏,遲則為寒,脈極虛芤遲,則其證亦虛。清谷者,大便完谷不化也,此虛勞在肝、腎二經(jīng)者也。

    男子平人脈,虛弱細(xì)微者,善盜汗也。

    【按】

    此節(jié)脈證不合,必有脫簡,故不釋。

    脈沉、小、遲,名脫氣,其人疾行則喘喝,手足逆寒,腹?jié)M,甚則溏泄,食不消化也。

    【注】

    脈沉、小、遲,則陽大虛,故名脫氣。脫氣者,謂胸中大氣虛少,不充氣息所用,故疾行喘喝也。陽虛則寒,寒盛于外,四末不溫,故手足逆冷也。寒盛于中,故腹?jié)M溏泄,食不消化也。

    【集注】

    徐彬曰:脈沉、小、遲,其為陽衰無疑。沉、小、遲三脈相并,是陽氣全虧,故名脫氣。其軀為空殼,疾行則氣竭而喘喝,四肢無陽而寒,腹中無陽而滿,甚則胃虛極而溏泄,脾虛極而食不化也。

    李□曰:此脾、肺、腎三經(jīng)俱病也,肺主氣,氣為陽,沉、小、遲皆陽氣虛衰之脈,故為脫氣。疾行則喘喝,以肺主出氣,而腎主納氣,為生氣之原,呼吸之門,若真元耗損,則氣虛不能續(xù)息,肺無所出,腎無所納,故喘喝,此肺腎病也。又脾主四肢,四肢者,諸陽之本。逆寒者,陽虛不溫四末也。腹?jié)M者,脾經(jīng)入腹,陽虛中滿也。溏泄食不化者,此脾虛不能運(yùn)磨水谷,多見鶩溏飧泄之證也。

    脈弦而大,弦則為減,大則為芤,減則為寒,芤則為虛,虛寒相搏,此名為革,婦人則半產(chǎn)漏下,男子則亡血失精。

    【注】

    詳見『傷寒論·辨脈法』中,不復(fù)釋。

    脈得諸芤動(dòng)微緊,男子失精,女子夢交,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
    【注】

    脈得諸芤動(dòng)微緊者,謂概虛勞之諸脈而為言也,非謂芤動(dòng)微緊,僅主男子失精,女子夢交之候也。通舉男女失精之病,而用桂枝龍骨牡蠣湯者,調(diào)陰陽和榮衛(wèi),兼固澀精液也。

    【集注】

    徐彬曰:失精之家,脈復(fù)不一,茍得諸芤動(dòng)微緊,是男子以虛陰而挾火則失精,女子以虛陰而挾火則夢交。主以桂枝龍骨牡蠣湯者,蓋陰虛之人,大概當(dāng)助腎,故以桂枝芍藥通陽固陰,甘草姜棗和中,龍骨牡蠣固精也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