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得病六、七日,脈遲浮弱,惡風寒,手足溫,醫(yī)二、三下之,不能食,而□下滿痛,面目及身黃,頸項強,小便難者,與柴胡湯,后必下重,本渴飲水而嘔者,柴胡湯不中與也?!彩彻日邍偂?/p>
【按】
「食谷者噦」四字,衍文也,食谷嘔者有之,從無食谷噦者之證,當刪之。
傷寒五、六日,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口不欲食,大便□,脈「沉」細者,此為陽微結,必有表復有里也,脈沉亦在里也。汗出為陽微,假令純陰結,不得復有外證,悉入在里,此為半在里,半在外也。脈雖沉「細」〔緊〕,不得為少陰病,所以然者,陰不得有汗,今頭汗出,故知非少陰也,可與小柴胡湯,設不了了者,得屎而解。
脈細當是「脈沉細」,觀本條下文脈沉亦在里也之「亦」字自知,當補之。脈雖沉緊之「緊」字,當是「細」字。觀本條上文并無「緊」字,如何說脈雖沉緊,此「雖」字又何所謂耶?當改之。
傷寒發(fā)熱,汗出不解,心下痞□,嘔吐而「不」〔下〕利者,大柴胡湯主之
下利之「下」字,當是「不」字,若是「下」字,豈有上吐下利,而猶以大柴胡湯下之者乎?當改之。
太陽病,過經(jīng)十余日,反二、三下之,后四、五日,柴胡證仍在者,先與小柴胡湯,嘔不止,心下急,郁郁微煩者,為未解也,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。
許叔微曰:大柴胡湯,一方無大黃,一方有大黃。蓋大黃蕩滌蘊熱,傷寒中要藥,王叔和云:若不用大黃,恐不名大柴胡湯。且仲景曰:下之則愈。若無大黃,將何以下心下之急乎?當從叔和為是,宜補之。
太陽病,過經(jīng)十余日,心中「嗢嗢」〔溫溫〕欲吐,而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滿,郁郁微煩,先此時,自極吐下者,與調胃承氣湯,若不爾者,不可與。但欲嘔,胸中痛,微溏者,此非柴胡證,以嘔故極吐下也。
王肯堂曰:「溫溫」當是「嗢嗢」。又云以嘔下,疑有闕文,當改之。
(公元前五世紀? )原題戰(zhàn)國時秦越人撰。共有 81 個問答。系采摘《內經(jīng)》的精要,設為問答,解釋疑難。
清 黃元御 著
黃元御醫(yī)書總目錄
《素問懸解》《靈樞懸解》《難經(jīng)懸解》《傷寒懸解》《金匱懸解》《傷寒說意》
《四圣心源》《素靈微蘊》《四圣懸樞》《長沙藥解》《玉楸藥解》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得病六、七日,脈遲浮弱,惡風寒,手足溫,醫(yī)二、三下之,不能食,而□下滿痛,面目及身黃,頸項強,小便難者,與柴胡湯,后必下重,本渴飲水而嘔者,柴胡湯不中與也?!彩彻日邍偂?/p>
【按】
「食谷者噦」四字,衍文也,食谷嘔者有之,從無食谷噦者之證,當刪之。
傷寒五、六日,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口不欲食,大便□,脈「沉」細者,此為陽微結,必有表復有里也,脈沉亦在里也。汗出為陽微,假令純陰結,不得復有外證,悉入在里,此為半在里,半在外也。脈雖沉「細」〔緊〕,不得為少陰病,所以然者,陰不得有汗,今頭汗出,故知非少陰也,可與小柴胡湯,設不了了者,得屎而解。
【按】
脈細當是「脈沉細」,觀本條下文脈沉亦在里也之「亦」字自知,當補之。脈雖沉緊之「緊」字,當是「細」字。觀本條上文并無「緊」字,如何說脈雖沉緊,此「雖」字又何所謂耶?當改之。
傷寒發(fā)熱,汗出不解,心下痞□,嘔吐而「不」〔下〕利者,大柴胡湯主之
【按】
下利之「下」字,當是「不」字,若是「下」字,豈有上吐下利,而猶以大柴胡湯下之者乎?當改之。
太陽病,過經(jīng)十余日,反二、三下之,后四、五日,柴胡證仍在者,先與小柴胡湯,嘔不止,心下急,郁郁微煩者,為未解也,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。
【按】
許叔微曰:大柴胡湯,一方無大黃,一方有大黃。蓋大黃蕩滌蘊熱,傷寒中要藥,王叔和云:若不用大黃,恐不名大柴胡湯。且仲景曰:下之則愈。若無大黃,將何以下心下之急乎?當從叔和為是,宜補之。
太陽病,過經(jīng)十余日,心中「嗢嗢」〔溫溫〕欲吐,而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滿,郁郁微煩,先此時,自極吐下者,與調胃承氣湯,若不爾者,不可與。但欲嘔,胸中痛,微溏者,此非柴胡證,以嘔故極吐下也。
【按】
王肯堂曰:「溫溫」當是「嗢嗢」。又云以嘔下,疑有闕文,當改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