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醫(yī)宗金鑒》 梔子豉湯方

    作者: 吳謙

    梔子(擘)十四枚香豉(綿裹)四合

    右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梔子,得二升半,內(nèi)豉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為二服,溫進一服,得吐者,止后服。

    下利后更煩,按之心下濡者,為虛煩也,宜梔子豉湯。

    【注】

    此承上條誤下下利后,不見諸逆,惟更加煩者而言。然按之心下濡而不痞者,是虛煩也,故亦宜梔子豉湯。若按之不濡而痞□,則又為實煩,當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矣。

    【集注】

    方有執(zhí)曰:更煩本有煩,不為利除而轉(zhuǎn)甚也。

    林瀾曰:此利后余熱之證也。曰下利后而利止者,必非虛寒之煩,乃熱遺于胸中也。

    按之心下濡,雖熱而非實熱,故用此以清其虛煩。

    程應旄曰:熱利則煩,若得之利后而心下不□者,此為虛煩,乃余熱乘虛而客于胃中也。

    發(fā)汗吐下后,虛煩不得眠,若劇者,必反復顛倒,心中懊□,梔子豉湯主之;若少氣者,梔子甘草豉湯主之;若嘔者,梔子生姜豉湯主之。

    【注】

    未經(jīng)汗吐下之煩多屬熱,謂之熱煩;已經(jīng)汗吐下之煩多屬虛,謂之虛煩。不得眠者,煩不能臥也。若劇者,較煩尤甚,必反復顛倒,心中懊□也。煩,心煩也。躁,身躁也。身之反復顛倒,則謂之躁無寧時,三陰死證也。心之反復顛倒,則謂之懊□,三陽熱證也。懊□者,即心中欲吐不吐,煩擾不寧之象也。因汗吐下后,邪熱乘虛客于胸中所致。既無可汗之表,又無可下之里,故用梔子豉湯,順其勢以涌其熱,自可愈也。有前證若更加少氣者,是熱傷其氣也,加甘草以扶之;若嘔者,是熱迫其飲也,加生姜以散之。

    【集注】

    方有執(zhí)曰:虛煩不得眠者,大邪乍退,正氣暴虛,余熱悶亂,胃中不和也。劇,極也。反復顛倒,心中懊□者,胸膈壅滯,不得舒快也。所以用梔子豉湯,高者因而越之之法也。

    程應旄曰:發(fā)汗若吐若下,或胸中窒,或虛煩不得眠,或反復顛倒,心中懊□,皆屬三法后,遺熱壅遏在上,客于心胸,是以擾亂不寧也。并非汗不出之煩躁,大青龍無所用,諸法亦無所用,惟宜以梔子豉湯主之。蓋梔子氣味輕越,合以香豉能化濁為清,但使涌去客邪,則氣升液化,而郁悶得舒矣。

    汪琥曰:虛煩證奚堪再吐,不知虛者正氣之虛,煩者邪氣之實,邪熱郁于胸中,是為邪實,吐證仍在,理宜更用吐法。所以「虛煩」二字,不可作真虛看,作汗、吐、下后暴虛看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