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溫熱經(jīng)緯》(公元 1852 年)清.王士雄(孟英)著。五卷。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,以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,張仲景等之說為經(jīng),以葉桂(天士)、薛生白、陳平伯、余師愚等之說為緯,辨別溫病的伏氣、外感、內(nèi)容豐 富。
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陽虛者,火衰其本?;鹛澯谙拢瑒t陽衰于上?;蛏駳饣璩?,或動履困倦,或頭目眩暈而七竅偏廢,咽喉哽噎而嘔惡氣短,皆上焦之陽虛也。有飲食不化而吞酸反胃,痞滿膈塞而水泛為痰,皆中焦之陽虛也。有清濁不分而腸鳴滑泄,陽痿精寒而臍腹多痛,皆下焦之陽虛也。又或畏寒灑灑,火臟之陽虛,不能御寒也;肌肉鼓脹,土臟之陽虛,不能制水也;拘攣痛痹,木臟之陽虛,不能營筋也;寒嗽虛喘,身涼自汗,金臟之陽虛,不能保肺也;精遺血泄,二便失禁,腰脊如折,筋疼骨痛,水臟之陽虛,精髓內(nèi)竭也。凡此皆陽虛之證也。王太仆云:“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,無火者,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,如八味右歸飲丸之類是也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