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醫(yī)學(xué)衷中參西錄》 23.溫病兼脅疼

    作者: 張錫純

    天津李××,年三十八歲,于孟冬上旬得溫病。

    病因其妻于秋間病故,子女皆幼,處處須自經(jīng)管,傷心又兼勞心,遂致暗生內(nèi)熱,薄受外感,遽成溫病。

    證候初得時,即表里俱熱,醫(yī)者治以薄荷、連翹、菊花諸藥,服后微見汗,病稍見輕。至再診時,病患自覺呼吸短氣,此氣郁不舒也,醫(yī)者誤以為氣虛,遂于清熱藥中加黨參以補(bǔ)其氣,服后右脅下陡然作疼,徹夜不能臥,亦不能眠,心中發(fā)熱,舌苔白濃,大便四日未行,其左右脈皆弦,右部尤弦而有力,一分鐘八十二至。

    診斷凡脈象弦者主疼,又主血液短少,此證之右脅非常疼痛,原為證脈相符,而其傷心勞心以致暗生內(nèi)熱者,其血液必然傷損,此亦證脈相符也。其右脈弦而有力者,外感之熱已入陽明之府也。擬治以白虎湯而輔以開郁滋陰之品。

    處方生石膏(二兩軋細(xì)) 知母(八錢) 玄參(八錢) 天冬(八錢)川楝子(五錢搗碎) 生萊菔子(五錢搗碎) 連翹(三錢) 甘草(二錢) 粳米(三錢)

    共煎湯兩大盅,分兩次溫服下。

    復(fù)診將藥服完,熱退強(qiáng)半,脅疼已愈三分之二,脈象變?yōu)楦∠?,惟胸膈似覺郁悶,大便猶未通下。再治以寬胸清熱潤燥之劑,為其脈浮有還表之象,宜再少加透表之藥以引之外出,其病當(dāng)由汗而解。

    處方糖栝蔞(二兩切碎) 生石膏(一兩搗細(xì)) 知母(五錢) 玄參(五錢)連翹(三錢) 川楝子(四錢搗碎) 甘草(二錢)

    共煎湯兩盅,分二次溫服下。其服完兩次之后,遲一點(diǎn)鐘再服西藥阿斯匹林一瓦。溫復(fù)以取微汗。

    效果如法將藥服完,果周身皆得微汗,病若失,其大便亦通下矣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