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醫(yī)學(xué)衷中參西錄》 2.痢疾(一)

    作者: 張錫純

    天津張姓幼女,年五歲,于孟秋得痢證。

    病因暑日恣食瓜果,脾胃有傷,入秋以來則先瀉后痢。

    證候前因泄瀉旬日,身體已羸弱,繼又變?yōu)a為痢,日下十余次,赤白參半,下墜腹疼。屢次服藥不愈,身益羸弱,其脈象亦弱,而左脈之力似略勝于右。

    診斷按其左右脈皆弱者,氣血兩虛也。而左脈之力似略勝于右脈者,知其肝膽虛而挾熱,是以痢久不愈。然此熱非純系實熱,不可用過涼之藥,因其虛而挾熱,其虛又不受補,是必所用之補品兼能瀉熱,俾肝膽之虛熱皆愈而痢自愈矣。

    處方鴨肝一具,調(diào)以食料,烹熟服之,日服二次。

    效果如法將鴨肝烹食兩日全愈,此方愚在遼寧得之友人齊××。嘗閱李氏《本草綱目》,鴨肉性涼善治痢,鴨蛋之腌咸者亦善治痢,而未嘗言及鴨肝。然痢之為病,多系肝火下迫腸中,鴨肉涼想鴨肝亦涼,此證先瀉后痢,身體羸弱,其肝經(jīng)熱而且虛可知,以鴨肝瀉肝之熱,即以鴨肝補肝之虛,此所謂臟器療法,是以奏效甚速也。且又香美適口,以治孺子之苦于服藥者為尤宜也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