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醫(yī)學(xué)衷中參西錄》 36.附子、烏頭、天雄解

    作者: 張錫純

    附子∶味辛,性大熱。為補(bǔ)助元陽之主藥,其力能升能降,能內(nèi)達(dá)能外散,凡凝寒錮冷之結(jié)于臟腑、著于筋骨、痹于經(jīng)絡(luò)血脈者,皆能開之,通之。而溫通之中,又大具收斂之力,故治汗多亡陽(汗多有亡陽亡陰之殊,亡陽者身涼,亡陰者身熱,臨證時當(dāng)審辨。涼亡陽者,宜附子與萸肉、人參并用;熱亡陰者,宜生地與萸肉、人參并用),腸冷泄瀉,下焦陽虛陰走,精寒自遺,論者謂善補(bǔ)命門相火,而服之能使心脈跳動加速,是于君相二火皆能大有補(bǔ)益也。

    種附子于地,其當(dāng)年旁生者為附子,其原種之附子則成烏頭矣。烏頭之熱力減于附子,而宣通之力較優(yōu),故《金匱》治歷節(jié)風(fēng)有烏頭湯;治心痛徹背、背痛徹心有烏頭赤石脂丸,治寒疝有烏頭煎、烏頭桂枝湯等方。

    若種后不旁生附子,惟原種之本長大,若蒜之獨頭無瓣者,名謂天雄,為其力不旁溢,故其溫補(bǔ)力更大而獨能稱雄也。今藥局中所鬻之烏附子,其片大而且圓者即是天雄,而其黑色較尋常附子稍重,蓋因其力大而色亦稍變也。附子、烏頭、天雄,皆反半夏。

    【附案】一少婦上焦?jié)M悶煩躁,不能飲食,繞臍板硬,月信兩月未見。其脈左右皆弦細(xì)。仲景謂雙弦者寒,偏弦者飲,脈象如此,其為上有寒飲、下有寒積無疑。其煩躁者腹中寒氣充溢,迫其元陽浮越也。投以理飲湯,去桂枝加附子三錢,方中芍藥改用五錢,一劑滿悶煩躁皆見愈。又服一劑能進(jìn)飲食,且覺腹中涼甚,遂去芍藥將附子改用五錢,后來又將干姜減半,附子加至八錢,服逾十劑,大便日行四五次,所下者多白色冷積,湯藥仍日進(jìn)一劑,如此五日,冷積瀉盡,大便自止。再診其脈,見有滑象,尺部較甚,疑其有妊,俾停藥勿服,后至期果生子。夫附子原有殞胎之說,此證服附子如此之多,而胎固安然無恙,誠所謂“有故無殞亦無殞也”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
  • 作者:
    王懷隱、陳昭遇等
  • 作者: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:初刊于宋?元豐年間 年份:公元1078年-1085年

    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(公元 1151 年)宋.陳師文等撰。十卷。收集當(dāng)時醫(yī)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,劑型多用丸散,便于服用保存,是當(dāng)時的配方手冊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未知
  • 作者:
    戴思恭
  • 《湯頭歌訣》(公元 1694 年? )清.汪昂(讱庵)著。一卷。按照《醫(yī)方集解》分門,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,以便記誦運用。

    作者:
  • (公元 1298 年)元.王好古(進(jìn)之、海藏)撰。三卷。依據(jù)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有關(guān)藥理的論述,以及張潔古《珍珠囊》和李杲《 藥類法象》、《用藥心法》等,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、升降浮沉、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。

    作者:
    王好古
  • 作者:
    龔居中
  • 作者:
    李子毅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