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醫(yī)學綱目》 吐

    作者: 樓英

    〔丹〕萬安膏調脾順氣,定驚,脾胃不足,吐乳黃膽,治小兒一切等疾。

    木香(三錢) 沉香(二錢) 檀香(三錢) 香附(一兩) 檳榔(半兩) 白術(二兩) 肉蔻(半兩)薄荷(二兩) 人參(半兩) 甘草(二兩) 辰砂(三錢) 琥珀 真珠 青黛 犀角(各二錢半) 黃 (一兩)麝香(五分) 使君子(一兩) 天竺黃(半兩)

    上為末,煉蜜丸,臨臥服,薄荷汁或蜜水米飲化下。

    〔世〕萬安膏治小兒脾胃虛弱,腹生疳蟲, 瘕,食積泄瀉,常服消疳去積,助胃氣,和中,疏氣滯。

    人參(一兩) 木香 沉香 藿香(各半兩) 濃樸(姜制,一兩) 甘草(半兩) 陳皮 青皮 干姜 肉桂(各一兩,夏不用) 使君子(炮,十個) 澤瀉(冬不用,春秋減半用)

    上為末,煉蜜丸如芡實大。食前米飲化下。如熱,薄荷湯下。一方無木香、沉香、藿香、青皮、使君子,有白術、蒼術、茯苓、豬苓。

    〔錢〕吐沫及痰,或白綠水,皆胃虛冷。吐稠涎及血,皆肺熱,久則虛。吐痰涎冷者,溫之。

    〔田〕朱沉丹治小兒嘔吐不止。

    朱砂(二錢半) 沉香(二錢) 藿香(三錢) 滑石(半兩) 丁香(十四粒)

    上為細末,每服半錢,用新汲水一盞,芝麻油滴成花子,抄藥在上,須臾墜,濾去水,卻用別水空心送下。

    定吐紫金核治小兒一切嘔吐不止。

    半夏(湯洗七次,姜制) 人參 白術 木香 丁香 藿香(各二錢半)

    上為細末,稀面糊為丸如李核大,后用沉香一錢為末,朱砂一錢水飛,二味同研勻為衣,陰干,每服一丸,用小棗一枚,去核,納藥在內,濕紙裹,燒熟,嚼與小兒服,后以米飲壓之。

    〔錢〕香銀丸治吐。

    丁香 干葛(各一錢) 半夏(湯浸,切,焙) 水銀(各半兩)

    上上三味同為細末,將水銀與藥研勻,生姜汁丸如麻子大,每服一二丸至五七丸,煎金銀花湯下,無時。

    〔《本》〕白術散治小兒吐嘔,脈遲細有寒。

    白術 人參 半夏曲(各二錢) 茯苓 干姜 甘草(各一錢)

    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姜三片,棗一枚,煎七分,去渣溫服,日二三。(一方無半夏曲,有木香、藿香。)

    〔湯〕小兒寒吐者,由乳母當風取涼解脫,致令風冷,入乳變敗,兒若飲之,故嘔吐也。乳母當食后捏去舊宿敗乳,急服理中湯,次用釀乳法。其候是寒,清痰夾乳吐出是也。凡有此候,服藥不效,胃氣將絕,藥不能下,當服靈砂丸,如大便通,宜來復丹。二藥常用,驗。

    〔丹〕吐乳。尋田中蚯蚓屎研如泥,食前米飲下五分,不過三四次,妙。(《圣惠方》)

    〔錢〕藿香散治脾胃虛,有熱,面赤,嘔吐涎嗽,及轉過度者宜服。

    麥門冬(去心,焙) 半夏曲(炒) 甘草(炙。各半兩) 藿香(一兩,用葉) 石膏(半兩)

    上為末,每服五分至一錢,水一盞半,煎七分,食前溫服。

    〔《本》〕治小兒嘔吐,脈數有熱,麥門冬散。

    麥門冬 半夏 人參 茯苓(各二錢) 甘草(一錢)

    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姜三片,煎至五分,去渣溫服,日二三服。

    錢氏玉露散(方見吐瀉。)

    〔湯〕治小兒伏暑嘔吐,清膈飲子

    香薷 淡竹葉(各一兩) 白茯苓 人參 半夏 檀香 甘草(炙。各半兩) 白粳米(一合)

    上 咀,姜煎溫服,大小加減。

    小兒秋夏伏暑,多有熱吐。其吐黃涎,頭額溫,五心熱,小便或赤而少,乃熱吐也,或干嘔而無物,宜香薷飲。(方見中暑。)

    〔《本》〕治小兒疳積,黃瘦吐食。

    川烏(一錢) 定粉(三錢) 艾灰(二錢) 龍骨(二錢)

    上為末,滴水丸如龍眼核大。捏作餅子,每服一餅,米飲磨下。

    〔錢〕鐵粉丸治涎盛潮搐吐逆。

    水銀(砂子,二錢) 朱砂(一分) 鐵粉 天南星(各一分,炮去皮臍,取末) 輕粉(二分)

    上同研,水銀星散盡為度,姜汁糊丸如粟米大。煎生姜湯下十五丸至二三十丸,無時。

    田氏朱沉煎 紫金核(方見上寒條。)

    〔《經》〕治小兒吐不定。用五倍子二個,一生一熟,甘草一握,濕紙裹,炮過,同搗為末,每服米泔調下半錢匕,瘥。

    〔錢〕二氣散治虛實冷熱,霍亂吐逆。

    硫黃(不夾石者,細研,半兩) 水銀(一分,與硫黃同研)

    上同研如墨煤色,不見星為度,每服一字至五分,干姜水調下,不拘時,量兒大小加減。此散浮泛難調,先灑少水,以指緩緩研之,稍稍增湯調之。治大人小兒一切吐逆,諸藥不效者,服此頃刻如神。

    〔湯〕凡小兒乳哺,不宜飽滿,飽滿而必溢,故嘔吐。生下吐(見胎病。)

    〔《明》〕吐乳∶灸中庭一壯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