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公元 1116 年)宋.寇宗奭撰。二十卷。載藥物 460 種,闡發(fā)藥性較詳盡,并指出用藥要結(jié)合年齡老少、體質(zhì)強弱、疾病新久等,對辨認藥物的真?zhèn)蝺?yōu)劣亦有詳細闡述。
查古籍
(公元 1116 年)宋.寇宗奭撰。二十卷。載藥物 460 種,闡發(fā)藥性較詳盡,并指出用藥要結(jié)合年齡老少、體質(zhì)強弱、疾病新久等,對辨認藥物的真?zhèn)蝺?yōu)劣亦有詳細闡述。
(公元 1564 年)明.李時珍(東璧,瀕湖)著。一卷。論述脈象 27 種,對于脈的體狀、相類、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,便于誦讀學(xué)習(xí)。并批解了高陽生的《脈訣》。
□
〔?!?strong>茯苓丸治傷寒后或用心勞倦,四肢羸弱,心忪驚悸,吸吸短氣。
茯神 麥門冬(去心) 熟地(各一兩) 牡丹皮 人參 黃 (各七錢) 桂枝 甘草(炙)牛膝 澤瀉(各半兩)
上為細末,煉蜜和搗三五百杵,丸如桐子大。食前溫酒下二十丸。
犀角湯治傷寒后伏熱在心,怔忪驚悸,不得眠睡。
犀角屑(半兩) 茵陳蒿(七錢半) 茯苓(二兩) 芍藥 生地(焙,二兩) 麥門冬(去心,兩半)山梔(半兩)
上 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姜二片,竹葉三七片,同煎,食后服。
麥門冬茯苓飲子治傷寒后心神恍惚,不得臥。
麥門冬(去心) 赤茯苓(去皮) 知母(焙) 芎 甘草(炙) 酸棗仁(微炒) 陳皮(去白,炒) 檳榔(各一兩)
上 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生姜五片煎,溫服,日三服。
少陰心悸者,四逆不可與也。心悸者,火懼水也,惟腎欺心,故為心悸者,是足經(jīng)上手經(jīng)也。若與四逆湯,變無形中惡候生矣。故先以甘草茯苓湯導(dǎo)其濕,次以四逆湯溫之者,為心悸全無,手經(jīng)火令入足水也。心悸在濕未去,終至于斃,故不敢溫之,溫之則壞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