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醫(yī)學(xué)綱目》 鼻塞

    作者: 樓英

    鼻塞皆屬肺。經(jīng)云∶肺氣通于鼻,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。又云∶五氣入鼻,藏于心肺,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也。又云∶西方白色,入通于肺,開竅于鼻,藏精于肺。又云∶肺主臭,在臟為肺,在竅為鼻是也。

    〔垣〕金匱真言論云∶西方白色,入通于肺,開竅于鼻,藏精于肺。夫十二經(jīng)脈三百六十五絡(luò),其氣血皆上走于面而走空竅,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,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,其宗氣出于鼻而為臭?!峨y經(jīng)》云∶肺氣通于鼻,肺和則能知香臭矣。夫陽氣宗氣者,皆胃中生發(fā)之氣也,其名雖異,其理則一。若因饑飽勞役,損脾胃生發(fā)之氣,既弱其營運(yùn)之氣,不能上升,邪塞孔竅,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。宜養(yǎng)胃氣,實(shí)營氣,陽氣宗氣上升,鼻管則通矣。又一說,《難經(jīng)》云∶心主五臭,肺主諸氣,鼻者肺竅,反聞香臭者,何也?蓋以竅言之肺也,以用言之心也。因衛(wèi)氣失守,寒邪客于頭面,鼻亦受之不能為用,是不聞香臭矣。故經(jīng)曰∶心肺有病,鼻為之不利。潔古曰∶視聽明而清涼,香臭辨而溫暖者是也。治法宜先散寒邪,后補(bǔ)衛(wèi)氣,使心肺之氣得交通,則鼻利而聞香臭矣。

    麗澤通氣湯治鼻不聞香臭。

    羌活 獨(dú)活 防風(fēng) 升麻 葛根(各二錢) 麻黃(不去節(jié),一錢,冬加之) 蒼術(shù)(三錢) 川椒(一錢)白芷 黃 (各四錢) 甘草(炙,二錢)

    上每服一兩,水二盞,生姜三片,棗二枚,蔥白三寸,同煎至一盞,去渣,稍熱服,食遠(yuǎn)。忌一切冷物及風(fēng)寒涼處坐臥行住。

    溫肺湯治鼻不聞香臭,眼多眵淚。

    升麻 黃 (各二錢) 葛根 羌活 甘草(炙) 防風(fēng)(各一錢) 麻黃(四錢,不去節(jié)) 丁香(一分)

    上粗末,分二服,每服水二大盞,蔥白二握,同煎一盞,去渣,稍熱,食遠(yuǎn)服。

    御寒湯治寒氣風(fēng)邪傷于皮毛,令人鼻塞,咳嗽上喘。

    黃 (一錢) 人參 升麻 陳皮(各五分) 甘草(炙) 款冬花 黃柏(各二分) 佛耳草 黃連 羌活 白芷 防風(fēng)(各二分) 蒼術(shù)(七分)

    上 咀,作一服,水二大盞,煎至一大盞,去渣,稍熱服,食遠(yuǎn)。

    溫衛(wèi)湯治鼻不聞香臭,目中流火,氣寒血熱,淚多,臍下冷,陰汗,足痿弱。

    黃 蒼術(shù) 升麻 知母 羌活 柴胡 歸身(各一錢) 人參 甘草(炙) 白芷 防風(fēng) 黃柏 澤瀉(各五分) 陳皮(三錢) 青皮(二錢) 木香 黃連(各三分)

    上作一服,水煎,去渣溫服,食遠(yuǎn),日晴明服之。

    溫衛(wèi)補(bǔ)血湯治耳鳴,鼻不聞香臭,不知谷味,氣不快,四肢困倦,行步不正,發(fā)脫落,食不下,膝冷汗,帶下,喉中 ,不得臥,口舌液干,太息,頭不可以回顧,額項(xiàng)筋緊急痛,旋暈,眼黑,頭痛,呵欠嚏噴。

    升麻(四分) 柴胡 甘草(生) 甘草(炙) 地骨皮 桔梗(各三分) 生地 白術(shù) 吳茱萸 黃柏(各一分)蒼術(shù) 陳皮 王瓜根 牡丹皮(各二分) 歸身(二分半) 桃仁(三個(gè)) 葵花(七朵)

    上 咀,作一服,水煎去渣,稍熱,食前服。

    〔《外》〕治鼻塞不通。小薊一把,水二升,煮一升,去渣分服。(本草云∶小薊保精養(yǎng)血。)

    〔世〕噙化蓽澄茄丸治鼻不通。

    蓽澄茄(五分) 薄荷葉(三錢) 荊芥穗(一錢半)

    上為細(xì)末,煉蜜丸,如櫻桃大。每服一丸,噙化。

    〔《本》〕治鼻不聞香臭,多年者亦治。用生蔥分作三段,早用蔥白,午用蔥管中截,晚換蔥管末梢一截,塞入鼻中,令透里方效。

    〔無〕通草散治鼻 氣息不通,不聞香臭,并鼻 肉。

    木通 細(xì)辛 附子(各等分)

    上為末,蜜和,綿裹少許,納鼻中。

    〔世〕菖蒲散治鼻內(nèi)窒塞不通,不得喘息。

    菖蒲 皂角(各等分)

    上為末,每用一錢,綿裹塞鼻中,仰臥少時(shí)。

    〔《玉》〕鼻閉塞不聞香臭∶迎香(一分,沿皮向上,瀉多補(bǔ)少,忌灸) 上星(三分。)

    〔《集》〕又法∶迎香、上星、合谷。三處不愈,灸人中、風(fēng)府、百勞。

    〔《甲》〕左窒刺右,右窒刺左,兩脅下痛,泄上下出,胸滿短氣,不得汗,補(bǔ)手太陽以出之。鼻不利,前谷主之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