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古人用藥立方,先陳列病癥,然后云某方主之。若其癥少用出入,則有加減之法,附于后方。可知方中之藥,必與所現(xiàn)之癥纖悉皆合,無一味虛設(shè),乃用此方毫無通融也。又有一病而云某方亦主之者,其方或稍有異同,或竟不同,可知一病并不止一方所能治。今乃病名稍似,而其中之現(xiàn)癥全然不同,乃立以此方施治,則其藥皆不對(duì)癥矣。并有病名雖一,病形相反,亦用此方,則其中盡屬相反之藥矣??傊霉欧?,必先審病者所患之癥,悉與古方前所陳列之癥皆合。更檢方中所用之藥,無一不與所現(xiàn)之癥相合,然后施用,否則必須加減。
無可加減,則另擇一方,斷不可道聽途說,聞某方可以治某病,不論其因之異同,癥之出入,而冒昧施治。雖所用悉本于古方,而害益大矣。
《串雅內(nèi)外篇》(公元 1759 年)清趙學(xué)敏(恕軒)撰。四卷。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“鈴醫(yī)”(走方醫(yī))宗柏云的學(xué)術(shù)經(jīng)驗(yàn),并為之增刪而成。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,要求做到簡、驗(yàn)、便、廉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(hào):魯ICP備19034508號(hào)-2
古人用藥立方,先陳列病癥,然后云某方主之。若其癥少用出入,則有加減之法,附于后方。可知方中之藥,必與所現(xiàn)之癥纖悉皆合,無一味虛設(shè),乃用此方毫無通融也。又有一病而云某方亦主之者,其方或稍有異同,或竟不同,可知一病并不止一方所能治。今乃病名稍似,而其中之現(xiàn)癥全然不同,乃立以此方施治,則其藥皆不對(duì)癥矣。并有病名雖一,病形相反,亦用此方,則其中盡屬相反之藥矣??傊霉欧?,必先審病者所患之癥,悉與古方前所陳列之癥皆合。更檢方中所用之藥,無一不與所現(xiàn)之癥相合,然后施用,否則必須加減。
無可加減,則另擇一方,斷不可道聽途說,聞某方可以治某病,不論其因之異同,癥之出入,而冒昧施治。雖所用悉本于古方,而害益大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