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制藥之法,古方甚少,而最詳于宋之雷,今世所傳《雷公炮炙論》是也。后世制藥之法,日我一日,內(nèi)中亦有至無理者,固不可從;若其微妙之處,實(shí)有精義存焉。凡物氣濃力大者,無有不偏,偏則有利必有害。欲取其利,而去其害,則用法以制之,則藥性之偏者醇矣。
其制之義又各不同,或以相反為制,或以相資為制,或以相惡為制,或以相畏為制,或以相喜為制。而制法又復(fù)不同,或制其形,或制其性,或制其味,或制其質(zhì),此皆巧于用藥之法也。古方制藥無多,其立方之法,配合氣性,如桂枝湯中用白芍,亦即有相制之理,故不必每藥制之也。若后世好奇眩異之人,必求貴重怪僻之物,其制法大費(fèi)工本,以神其說。此乃好奇尚異之人造作,以欺誑富貴人之法,不足憑也。惟平和而有理者,為可從耳。
(公元 1231 年)金.李杲(東垣、明之)著。二卷。辨外惑、內(nèi)傷的區(qū)別。凡精神刺激、飲食不調(diào)等引起的疾病為內(nèi) 傷病,其治療著重于調(diào)理脾胃、說明與六淫外感病的證治有別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制藥之法,古方甚少,而最詳于宋之雷,今世所傳《雷公炮炙論》是也。后世制藥之法,日我一日,內(nèi)中亦有至無理者,固不可從;若其微妙之處,實(shí)有精義存焉。凡物氣濃力大者,無有不偏,偏則有利必有害。欲取其利,而去其害,則用法以制之,則藥性之偏者醇矣。
其制之義又各不同,或以相反為制,或以相資為制,或以相惡為制,或以相畏為制,或以相喜為制。而制法又復(fù)不同,或制其形,或制其性,或制其味,或制其質(zhì),此皆巧于用藥之法也。古方制藥無多,其立方之法,配合氣性,如桂枝湯中用白芍,亦即有相制之理,故不必每藥制之也。若后世好奇眩異之人,必求貴重怪僻之物,其制法大費(fèi)工本,以神其說。此乃好奇尚異之人造作,以欺誑富貴人之法,不足憑也。惟平和而有理者,為可從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