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論
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曰∶諸熱瞀 ,暴喑冒昧,躁擾狂越,罵詈驚駭, 腫疼酸,氣逆沖上,禁栗如喪神守, 嘔瘡瘍,喉痹耳鳴耳聾,嘔涌溢食不下,目昧不明,暴注 ,暴病暴死,皆屬于火。丹溪曰∶太極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,陽動而變,陰靜而合,而生水火木金土,各一其性,惟火有二,曰君火,人火也,曰相火,天火也。火內(nèi)陰而外陽,主乎動者也,故凡動皆屬火。以名而言,形質(zhì)相生,配于五行,故謂之君。以位而言,生于虛無,守位稟命,因動而見,故謂之相。
天主生物,故恒于動,人有此生,亦恒于動,其所以恒于動者,皆相火之為也云云。又曰∶五者之性為物所感,不能不動,謂之動者,即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五火也。相火易起,五性厥陽之火相扇,則妄動矣。火起于妄,變化莫測,無時不有,煎熬真陰,陰虛則病,陰絕則死。愚按∶心為君火,而又有相火寄于肝腎二臟,即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一水不能勝二火也。五性之火,為物所感而動,即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一水不能勝五火也。夫五行之理,天人所同,知乎此,則造化陰陽,洞明于胸臆之間,又能灼知其火邪之虛實,或補或瀉,用藥以平之,則愈疾之功,如射之中鵠矣,學(xué)人其可忽諸。
脈法
脈浮而洪數(shù)為虛火,脈沉而實大為實火。
洪數(shù)見于左寸為心火,見于右寸為肺火,見于左關(guān)為肝火,右關(guān)為脾火,兩尺為腎經(jīng)、命門之火。男子兩尺洪大者必遺精,陰火盛也。
方法
丹溪曰∶陰虛火動者,難治。
實火可瀉,黃連解毒之類。
虛火可補,參、術(shù)、生甘草之類。(謂之實者,邪氣實也。謂之虛者,正氣虛也。)
郁火可發(fā),當(dāng)看在何經(jīng)。
風(fēng)寒外束者可發(fā),輕者可降,重則從其性而升之。
凡火盛者,不可驟用寒涼,必須溫散。
火急甚者必緩之,生甘草兼瀉兼緩,參、術(shù)亦可。
人壯氣實火盛顛狂者,可用正治,硝、黃、冰水之類。
人虛火盛狂者,以生姜湯與之,若投以冰水之類正治,立死。
有補陰則火自降,炒黃柏、生地黃之類。
凡氣有余便是火。氣從左邊發(fā)者,肝火也。氣從臍下起者,陰火也。
愚按∶氣有余者,非真氣也,五志厥陽之火動而為邪氣也。
飲酒人發(fā)熱者,難治。不飲酒人因酒發(fā)熱者,亦難治。
輕手按之熱甚,重手按之不甚,此熱在肌表,宜清之,地骨皮、麥門冬、竹茹之類。
重手按之,熱甚而烙手,輕手按之,不覺熱,此病在肌肉之內(nèi),宜發(fā)之,東垣升陽散火湯、火郁湯之類。
煩躁者,氣隨火升也。
木通下行,瀉小腸火。人中白,瀉肝火。(尿缸岸也,秋石亦是。)
黃芩、黃連以豬膽汁拌炒,能瀉肝膽之火。
黃柏加細(xì)辛,瀉膀胱之火。
青黛能瀉五臟之郁火。玄參能瀉無根之游火。
小便降火極速。山梔子能降火從小便中泄去,其性能屈曲下行,人所不知。
人有氣如火從腳下起入腹者,此虛極也,蓋火起于九泉之下也,此病十不救一。治法以四物湯加降火藥服之,外以附子末,津調(diào)貼腳心涌泉穴,以引火下行。
愚按∶此條言猶有未悉者。如果勞怯陰虛之人有此,固為作陰虛治;若壯實之人有此,則是濕郁成熱之候也。愚嘗冒雨徒行,衣濕得此證,以蒼術(shù)、黃柏加牛膝、防己等藥,作丸服之而愈,后累醫(yī)數(shù)人皆驗。若誤作陰虛治,即成痿證,劇矣。
□
(以上丹溪方法二十一條)
左金丸(一名回令丸) 治肝火。
黃連(六兩) 吳茱萸(一兩,湯泡浸半時許,焙干用)
上為細(xì)末,粥丸,煎白術(shù)、陳皮湯下。
大補丸治陰火。
黃柏(去粗皮,細(xì)切,用新瓦盛鹽酒炒褐色)
上為細(xì)末,粥丸或水丸,煎四物湯送下。又云∶氣虛,四君子湯;血虛,四物湯送下。
抑青丸治肝火。
黃連(不拘多少)
上為細(xì)末,粥丸,白湯送下。
石膏丸瀉胃火,并食積痰火。
石膏( )
上為細(xì)末,醋丸綠豆大,清米飲送下。
四物湯加白馬脛骨,降陰火,代芩、連用。
陰虛發(fā)熱,四物湯加炒黃柏、知母,乃降火補陰之妙劑。甚者,加龜板。兼氣虛,加參、 、白術(shù)。
手心熱,屬熱郁,當(dāng)用火郁湯,或用梔子、香附、白芷、半夏、川芎,曲糊為丸服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三條)
火郁湯(東垣) 治四肢熱,及五心煩熱。因熱伏土中,或血虛得之,或胃虛多食冷物,抑遏陽氣于脾土之中。
羌活 升麻 葛根 芍藥 人參(各七分) 柴胡 甘草(生,各三分) 防風(fēng)(二分半) 蔥白(五莖)
上細(xì)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稍熱服。
升陽散火湯(東垣) 治男子婦人四肢發(fā)困熱,筋骨間熱,肌表熱如火燎,捫之烙手。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,或胃虛過食冷物,郁遏陽氣于脾土之中,火郁則發(fā)之。
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 白芍藥 人參(各六分) 甘草(炙,一分) 柴胡(三分) 防風(fēng)(三分半) 生甘草(二分)
上細(xì)切,作一服,加生姜三片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熱服,忌生冷等物。
瀉陰火升陽湯(東垣) 治肌熱頭熱,面赤食少,喘咳痰盛,右關(guān)脈緩弱,或弦,或浮而數(shù)。
羌活 甘草(炙) 黃 蒼術(shù)(各一分) 升麻(八分) 柴胡(一錢半,去蘆) 人參 黃芩(各七分) 黃連(酒炒,五分) 石膏(五分,秋冬勿用)
上細(xì)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。
滋腎丸(東垣) 降腎火。
黃柏(二兩,酒拌陰干) 知母(二兩,去毛,酒浸陰干) 肉桂(一錢,去粗皮)
上二味氣味俱陰,以同腎氣,故能補腎而瀉下焦火也。桂與火邪同體,故以寒因熱用。凡諸病在下焦,皆不渴也。
上為細(xì)末,以熟水丸,百沸湯下。
涼膈散(河間)
大黃(酒浸,紙裹煨) 樸硝 甘草(各五分) 連翹(一錢) 梔子 黃芩 薄荷(各二分半) 淡竹葉(五片)
上細(xì)切,作一服,水一盞,煎至八分,去渣,入蜜一匙,和勻服。
三補丸(河間) 瀉三焦火。
黃芩 黃連 黃柏(各等分)
上為細(xì)末,新汲水丸服。
紫雪(局方) 治內(nèi)外煩熱不解,口中生瘡,顛狂叫走,解諸熱毒邪熱,小兒驚癇等證。
黃芩(百兩) 寒水石 磁石 石膏 滑石(研,各二斤)
以上用水一石,煮至四斗,去渣,入下項藥∶甘草(炙,八兩) 青木香 生犀角屑 羚羊角屑 沉香(各五兩) 丁香(一兩) 升麻 玄參(各一斤)
以上再煮,至一斗五升,入下項藥∶硝石(芒硝亦可,二斤) 樸硝(擇凈者,十斤)
以上入前藥汁中,微火煎,柳枝不住手?jǐn)?,候有七斤,拋放水盆中,半日,待藥凝定,入下項藥,攪令勻?/p>
朱砂(三兩) 當(dāng)門子(即麝香,一兩二錢半)
上煎成霜雪紫色,每服一錢或二錢,涼水調(diào)下。大人小兒,臨時以意斟酌加減多寡服之,并食后服。
妙香丸(局方) 治時疫傷寒,解五毒潮熱積熱,及小兒驚癇等證。
巴豆(取凈,三百五十粒) 牛黃 片腦 膩粉 麝香(各七錢五分) 辰砂(九兩) 金箔(九十片)
上研極細(xì),煉蠟六兩,入蜜七錢五分,同煉令勻,每兩作三十丸,每服一丸,小兒綠豆大二丸,白湯下?!栋屋头健窡o金箔,有水銀, 砂,治久遠成積。
按∶ 砂不可輕用,制煉不精則害人,慎之!
瀉心湯(局方) 治心經(jīng)蘊熱。
上以黃連一味為細(xì)末,水調(diào)服之。
麥門冬湯(千金) 治諸病后,火熱乘肺,咳唾有血,胸脅脹滿,上氣喘急,羸瘦,五心煩熱,渴而煩悶。
麥門冬(去心) 桑白皮(蜜炒) 生地黃(各七分) 半夏(湯泡七次,去皮臍) 紫菀茸 桔梗 淡竹葉 麻黃(各五分) 五味子 甘草(各三分)
上細(xì)切,作一服,加生姜三片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愚按∶此方曰病后火熱乘肺,麻黃其可用乎?曰渴而煩悶,半夏亦不用可也。宜去此二味,加貝母、天門冬,方為穩(wěn)當(dāng)也。
梔子仁湯(河間) 治發(fā)熱潮熱,發(fā)狂煩躁,面赤咽痛。
梔子仁 赤芍藥 大青 知母(各五分) 升麻 黃芩 石膏(各一錢) 杏仁(湯煮去皮尖,七分半) 柴胡(一錢二分) 生甘草(一錢) 豆豉(五十粒)
上細(xì)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八分,去渣溫服。
當(dāng)歸龍薈丸(河間) 治腎水陰虛,風(fēng)熱蘊積,時發(fā)驚悸,筋惕搐搦,神昏不寧,榮衛(wèi)壅滯,頭目昏眩,肌肉,胸膈咽嗌不利,腸胃燥澀,躁擾狂越,罵詈驚駭,火熱等證。
當(dāng)歸 草龍膽 梔子仁 黃連 黃柏 黃芩(各一兩) 大黃 青黛 蘆薈(各五錢) 木香(一錢) 麝香(五分)
上為細(xì)末,煉蜜丸如小豆大,每服三十丸,姜湯送下。
三黃丸(河間) 治三焦火盛,消渴,不生肌肉。
大黃 黃連 黃芩(各等分)
上為細(xì)末,煉蜜丸如小豆大,每服五丸,漸加至十丸,白湯送下。服至一月,行及奔馬。
(丹溪活套)云∶凡去上焦?jié)駸?,須酒洗黃芩以瀉肺火。如肺有實熱,宜用;如虛熱而用黃芩,則傷肺氣。須先用天門冬保定肺氣,然后用之。如去中焦?jié)駸崤c痛,須用黃連以瀉心火。若中焦有實熱,宜用;若脾胃氣虛不得轉(zhuǎn)運,及中焦有郁熱者,當(dāng)用茯苓、白術(shù)、黃芩、葛根代之。如胸中煩熱,須用梔子。實熱者,切當(dāng);若虛煩,須用補藥為主,人參、白術(shù)、黃芩、芍藥、茯苓、麥門冬、大棗之類。如下焦有濕熱腫痛、并膀胱有火邪者,須用酒洗防己、草龍膽、黃柏、知母之類,固是捷藥。若肥白人氣虛者,宜用白術(shù)、蒼術(shù)、南星、滑石、茯苓之類。如黑瘦之人,下焦有濕熱腫痛者,必用當(dāng)歸、紅花、桃仁、牛膝、檳榔等藥。柴胡瀉肝火,須用片芩佐之。片芩又能瀉肺火,須用桑白皮佐之。若鼠尾者,能瀉大腸之火。黃連瀉心火。若用豬膽汁拌炒,更以草龍膽佐之,大能瀉膽中之火。白芍藥瀉脾火。若冬月用,必以酒浸炒,蓋其性之酸寒也。知母、黃柏瀉腎火,又瀉膀胱之火。梔子瀉三焦之火。在上、中二焦,連殼用。在下焦,須去殼,水洗去黃漿,炒焦色,研細(xì)用之。人中白非獨瀉肝火,又能瀉三焦火及膀胱之火,從小便中出,蓋膀胱乃此物之故道也。
(祖?zhèn)鞣剑?/strong>
人中白散治陰虛火盛,及五心煩熱等證。
人中白(二兩) 黃柏(鹽酒拌炒褐色) 生甘草 青黛(各五錢)
上為細(xì)末,每服二錢,童子小便調(diào)服。
(醫(yī)案)
駱氏婦,年四十余,夜間發(fā)熱,早晨退,五心煩熱,無休止時,半年后求予治。六脈皆數(shù),伏而且牢,浮取全不應(yīng)。
予與東垣升陽散火湯,四帖而熱減大半,胸中覺清快勝前。再與二帖,熱悉退。后以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,少佐以炒干姜,服二十余帖全安。
(公元 1231 年)金.李杲(東垣、明之)著。二卷。辨外惑、內(nèi)傷的區(qū)別。凡精神刺激、飲食不調(diào)等引起的疾病為內(nèi) 傷病,其治療著重于調(diào)理脾胃、說明與六淫外感病的證治有別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論
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曰∶諸熱瞀 ,暴喑冒昧,躁擾狂越,罵詈驚駭, 腫疼酸,氣逆沖上,禁栗如喪神守, 嘔瘡瘍,喉痹耳鳴耳聾,嘔涌溢食不下,目昧不明,暴注 ,暴病暴死,皆屬于火。丹溪曰∶太極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,陽動而變,陰靜而合,而生水火木金土,各一其性,惟火有二,曰君火,人火也,曰相火,天火也。火內(nèi)陰而外陽,主乎動者也,故凡動皆屬火。以名而言,形質(zhì)相生,配于五行,故謂之君。以位而言,生于虛無,守位稟命,因動而見,故謂之相。
天主生物,故恒于動,人有此生,亦恒于動,其所以恒于動者,皆相火之為也云云。又曰∶五者之性為物所感,不能不動,謂之動者,即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五火也。相火易起,五性厥陽之火相扇,則妄動矣。火起于妄,變化莫測,無時不有,煎熬真陰,陰虛則病,陰絕則死。愚按∶心為君火,而又有相火寄于肝腎二臟,即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一水不能勝二火也。五性之火,為物所感而動,即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一水不能勝五火也。夫五行之理,天人所同,知乎此,則造化陰陽,洞明于胸臆之間,又能灼知其火邪之虛實,或補或瀉,用藥以平之,則愈疾之功,如射之中鵠矣,學(xué)人其可忽諸。
脈法
脈浮而洪數(shù)為虛火,脈沉而實大為實火。
洪數(shù)見于左寸為心火,見于右寸為肺火,見于左關(guān)為肝火,右關(guān)為脾火,兩尺為腎經(jīng)、命門之火。男子兩尺洪大者必遺精,陰火盛也。
方法
丹溪曰∶陰虛火動者,難治。
實火可瀉,黃連解毒之類。
虛火可補,參、術(shù)、生甘草之類。(謂之實者,邪氣實也。謂之虛者,正氣虛也。)
郁火可發(fā),當(dāng)看在何經(jīng)。
風(fēng)寒外束者可發(fā),輕者可降,重則從其性而升之。
凡火盛者,不可驟用寒涼,必須溫散。
火急甚者必緩之,生甘草兼瀉兼緩,參、術(shù)亦可。
人壯氣實火盛顛狂者,可用正治,硝、黃、冰水之類。
人虛火盛狂者,以生姜湯與之,若投以冰水之類正治,立死。
有補陰則火自降,炒黃柏、生地黃之類。
凡氣有余便是火。氣從左邊發(fā)者,肝火也。氣從臍下起者,陰火也。
愚按∶氣有余者,非真氣也,五志厥陽之火動而為邪氣也。
飲酒人發(fā)熱者,難治。不飲酒人因酒發(fā)熱者,亦難治。
輕手按之熱甚,重手按之不甚,此熱在肌表,宜清之,地骨皮、麥門冬、竹茹之類。
重手按之,熱甚而烙手,輕手按之,不覺熱,此病在肌肉之內(nèi),宜發(fā)之,東垣升陽散火湯、火郁湯之類。
煩躁者,氣隨火升也。
木通下行,瀉小腸火。人中白,瀉肝火。(尿缸岸也,秋石亦是。)
黃芩、黃連以豬膽汁拌炒,能瀉肝膽之火。
黃柏加細(xì)辛,瀉膀胱之火。
青黛能瀉五臟之郁火。玄參能瀉無根之游火。
小便降火極速。山梔子能降火從小便中泄去,其性能屈曲下行,人所不知。
人有氣如火從腳下起入腹者,此虛極也,蓋火起于九泉之下也,此病十不救一。治法以四物湯加降火藥服之,外以附子末,津調(diào)貼腳心涌泉穴,以引火下行。
愚按∶此條言猶有未悉者。如果勞怯陰虛之人有此,固為作陰虛治;若壯實之人有此,則是濕郁成熱之候也。愚嘗冒雨徒行,衣濕得此證,以蒼術(shù)、黃柏加牛膝、防己等藥,作丸服之而愈,后累醫(yī)數(shù)人皆驗。若誤作陰虛治,即成痿證,劇矣。
□
(以上丹溪方法二十一條)
□
左金丸(一名回令丸) 治肝火。
黃連(六兩) 吳茱萸(一兩,湯泡浸半時許,焙干用)
上為細(xì)末,粥丸,煎白術(shù)、陳皮湯下。
大補丸治陰火。
黃柏(去粗皮,細(xì)切,用新瓦盛鹽酒炒褐色)
上為細(xì)末,粥丸或水丸,煎四物湯送下。又云∶氣虛,四君子湯;血虛,四物湯送下。
抑青丸治肝火。
黃連(不拘多少)
上為細(xì)末,粥丸,白湯送下。
石膏丸瀉胃火,并食積痰火。
石膏( )
上為細(xì)末,醋丸綠豆大,清米飲送下。
四物湯加白馬脛骨,降陰火,代芩、連用。
陰虛發(fā)熱,四物湯加炒黃柏、知母,乃降火補陰之妙劑。甚者,加龜板。兼氣虛,加參、 、白術(shù)。
手心熱,屬熱郁,當(dāng)用火郁湯,或用梔子、香附、白芷、半夏、川芎,曲糊為丸服。
□
(以上丹溪方法凡三條)
□
火郁湯(東垣) 治四肢熱,及五心煩熱。因熱伏土中,或血虛得之,或胃虛多食冷物,抑遏陽氣于脾土之中。
羌活 升麻 葛根 芍藥 人參(各七分) 柴胡 甘草(生,各三分) 防風(fēng)(二分半) 蔥白(五莖)
上細(xì)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稍熱服。
升陽散火湯(東垣) 治男子婦人四肢發(fā)困熱,筋骨間熱,肌表熱如火燎,捫之烙手。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,或胃虛過食冷物,郁遏陽氣于脾土之中,火郁則發(fā)之。
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 白芍藥 人參(各六分) 甘草(炙,一分) 柴胡(三分) 防風(fēng)(三分半) 生甘草(二分)
上細(xì)切,作一服,加生姜三片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熱服,忌生冷等物。
瀉陰火升陽湯(東垣) 治肌熱頭熱,面赤食少,喘咳痰盛,右關(guān)脈緩弱,或弦,或浮而數(shù)。
羌活 甘草(炙) 黃 蒼術(shù)(各一分) 升麻(八分) 柴胡(一錢半,去蘆) 人參 黃芩(各七分) 黃連(酒炒,五分) 石膏(五分,秋冬勿用)
上細(xì)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。
滋腎丸(東垣) 降腎火。
黃柏(二兩,酒拌陰干) 知母(二兩,去毛,酒浸陰干) 肉桂(一錢,去粗皮)
上二味氣味俱陰,以同腎氣,故能補腎而瀉下焦火也。桂與火邪同體,故以寒因熱用。凡諸病在下焦,皆不渴也。
上為細(xì)末,以熟水丸,百沸湯下。
涼膈散(河間)
大黃(酒浸,紙裹煨) 樸硝 甘草(各五分) 連翹(一錢) 梔子 黃芩 薄荷(各二分半) 淡竹葉(五片)
上細(xì)切,作一服,水一盞,煎至八分,去渣,入蜜一匙,和勻服。
三補丸(河間) 瀉三焦火。
黃芩 黃連 黃柏(各等分)
上為細(xì)末,新汲水丸服。
紫雪(局方) 治內(nèi)外煩熱不解,口中生瘡,顛狂叫走,解諸熱毒邪熱,小兒驚癇等證。
黃芩(百兩) 寒水石 磁石 石膏 滑石(研,各二斤)
以上用水一石,煮至四斗,去渣,入下項藥∶甘草(炙,八兩) 青木香 生犀角屑 羚羊角屑 沉香(各五兩) 丁香(一兩) 升麻 玄參(各一斤)
以上再煮,至一斗五升,入下項藥∶硝石(芒硝亦可,二斤) 樸硝(擇凈者,十斤)
以上入前藥汁中,微火煎,柳枝不住手?jǐn)?,候有七斤,拋放水盆中,半日,待藥凝定,入下項藥,攪令勻?/p>
朱砂(三兩) 當(dāng)門子(即麝香,一兩二錢半)
上煎成霜雪紫色,每服一錢或二錢,涼水調(diào)下。大人小兒,臨時以意斟酌加減多寡服之,并食后服。
妙香丸(局方) 治時疫傷寒,解五毒潮熱積熱,及小兒驚癇等證。
巴豆(取凈,三百五十粒) 牛黃 片腦 膩粉 麝香(各七錢五分) 辰砂(九兩) 金箔(九十片)
上研極細(xì),煉蠟六兩,入蜜七錢五分,同煉令勻,每兩作三十丸,每服一丸,小兒綠豆大二丸,白湯下?!栋屋头健窡o金箔,有水銀, 砂,治久遠成積。
按∶ 砂不可輕用,制煉不精則害人,慎之!
瀉心湯(局方) 治心經(jīng)蘊熱。
上以黃連一味為細(xì)末,水調(diào)服之。
麥門冬湯(千金) 治諸病后,火熱乘肺,咳唾有血,胸脅脹滿,上氣喘急,羸瘦,五心煩熱,渴而煩悶。
麥門冬(去心) 桑白皮(蜜炒) 生地黃(各七分) 半夏(湯泡七次,去皮臍) 紫菀茸 桔梗 淡竹葉 麻黃(各五分) 五味子 甘草(各三分)
上細(xì)切,作一服,加生姜三片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愚按∶此方曰病后火熱乘肺,麻黃其可用乎?曰渴而煩悶,半夏亦不用可也。宜去此二味,加貝母、天門冬,方為穩(wěn)當(dāng)也。
梔子仁湯(河間) 治發(fā)熱潮熱,發(fā)狂煩躁,面赤咽痛。
梔子仁 赤芍藥 大青 知母(各五分) 升麻 黃芩 石膏(各一錢) 杏仁(湯煮去皮尖,七分半) 柴胡(一錢二分) 生甘草(一錢) 豆豉(五十粒)
上細(xì)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八分,去渣溫服。
當(dāng)歸龍薈丸(河間) 治腎水陰虛,風(fēng)熱蘊積,時發(fā)驚悸,筋惕搐搦,神昏不寧,榮衛(wèi)壅滯,頭目昏眩,肌肉,胸膈咽嗌不利,腸胃燥澀,躁擾狂越,罵詈驚駭,火熱等證。
當(dāng)歸 草龍膽 梔子仁 黃連 黃柏 黃芩(各一兩) 大黃 青黛 蘆薈(各五錢) 木香(一錢) 麝香(五分)
上為細(xì)末,煉蜜丸如小豆大,每服三十丸,姜湯送下。
三黃丸(河間) 治三焦火盛,消渴,不生肌肉。
大黃 黃連 黃芩(各等分)
上為細(xì)末,煉蜜丸如小豆大,每服五丸,漸加至十丸,白湯送下。服至一月,行及奔馬。
□
(丹溪活套)云∶凡去上焦?jié)駸?,須酒洗黃芩以瀉肺火。如肺有實熱,宜用;如虛熱而用黃芩,則傷肺氣。須先用天門冬保定肺氣,然后用之。如去中焦?jié)駸崤c痛,須用黃連以瀉心火。若中焦有實熱,宜用;若脾胃氣虛不得轉(zhuǎn)運,及中焦有郁熱者,當(dāng)用茯苓、白術(shù)、黃芩、葛根代之。如胸中煩熱,須用梔子。實熱者,切當(dāng);若虛煩,須用補藥為主,人參、白術(shù)、黃芩、芍藥、茯苓、麥門冬、大棗之類。如下焦有濕熱腫痛、并膀胱有火邪者,須用酒洗防己、草龍膽、黃柏、知母之類,固是捷藥。若肥白人氣虛者,宜用白術(shù)、蒼術(shù)、南星、滑石、茯苓之類。如黑瘦之人,下焦有濕熱腫痛者,必用當(dāng)歸、紅花、桃仁、牛膝、檳榔等藥。柴胡瀉肝火,須用片芩佐之。片芩又能瀉肺火,須用桑白皮佐之。若鼠尾者,能瀉大腸之火。黃連瀉心火。若用豬膽汁拌炒,更以草龍膽佐之,大能瀉膽中之火。白芍藥瀉脾火。若冬月用,必以酒浸炒,蓋其性之酸寒也。知母、黃柏瀉腎火,又瀉膀胱之火。梔子瀉三焦之火。在上、中二焦,連殼用。在下焦,須去殼,水洗去黃漿,炒焦色,研細(xì)用之。人中白非獨瀉肝火,又能瀉三焦火及膀胱之火,從小便中出,蓋膀胱乃此物之故道也。
□
(祖?zhèn)鞣剑?/strong>
人中白散治陰虛火盛,及五心煩熱等證。
人中白(二兩) 黃柏(鹽酒拌炒褐色) 生甘草 青黛(各五錢)
上為細(xì)末,每服二錢,童子小便調(diào)服。
□
(醫(yī)案)
駱氏婦,年四十余,夜間發(fā)熱,早晨退,五心煩熱,無休止時,半年后求予治。六脈皆數(shù),伏而且牢,浮取全不應(yīng)。
予與東垣升陽散火湯,四帖而熱減大半,胸中覺清快勝前。再與二帖,熱悉退。后以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,少佐以炒干姜,服二十余帖全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