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醫(yī)學(xué)摘粹》 肺癰

    作者: 未知

    肺癰者,濕熱之郁蒸也。緣陽衰土濕,肺胃不降,濕郁成熱,而復(fù)外感風(fēng)邪,皮毛固閉,營郁不得外達(dá),則肺熱愈熾矣。其證胸內(nèi)隱隱疼痛,痞悶喘促,痰嗽彌增,口干咽燥,而不作渴,少飲湯水,則津液沸騰,多吐濁沫,熱邪內(nèi)傷其津血,津血與痰涎郁蒸,腐化膿穢,吐如米粥,久而肺臟潰爛,是以死也。如肺癰初起,以蘇葉橘甘桔湯主之。如膿成,以二白散主之,或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。

    蘇葉橘甘桔湯

    蘇葉(三錢) 甘草(二錢) 桔梗(三錢) 杏仁(三錢) 茯苓(三錢) 貝母(三錢)橘皮(三錢) 生姜(三錢) 水煎大半杯,溫服。如胃逆胸滿重,加半夏。如痰盛,宜逐以甘遂、葶藶之屬驅(qū)之。如膿成,當(dāng)泄以丹皮、桃仁之類排之。劇者用仲景二白散。

    二白散

    桔梗(三分) 貝母(三分) 巴豆(一分去皮炒研如脂) 為末,飲服半錢匕,虛者減之。膿在膈上則吐,在膈下則泄,下多,飲冷水一杯則止。

    葶藶大棗瀉肺湯

    葶藶彈子大(炒黃研) 大棗(十二枚) 水三杯,煮棗,取二杯,去棗,入葶藶,煮取一杯,頓服。膿未成,則痰下。膿已成,則膿下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