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醫(yī)學指歸》 膽經(jīng)第十一

    作者: 趙術堂

    (是經(jīng)起于瞳子 穴,終于竅陰穴。)

    膽足少陽之脈,起于目銳 ,上抵頭角,下耳后,循頸,行手少陽之前,至肩上,卻交出手少陽之后,入缺盆。其支者,從耳后入耳中,出走耳前,至目銳 后。其支者,別銳 ,下大迎,合手少陽,抵于 ,下加頰車,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,貫膈絡肝屬膽,循脅里,出氣街,繞毛際,橫入髀厭中。其直者,從缺盆下腋,循胸過季脅,下合髀厭中,以下循髀陽,出膝外廉,下外輔骨之前,直下抵絕骨之端,下出外踝之前,循足跗上,入小趾次趾之間。其支者,別跗上,入大趾之間,循大趾歧骨內(nèi)出其端,還貫爪甲,出三毛。是動則病口苦,善太息,心脅痛不能轉側,甚則面微有塵,體無膏澤,足外反熱,是為陽厥。是主骨所生病者,頭痛頷痛,目銳 痛,缺盆中腫痛,腋下腫,馬刀俠癭,汗出振寒,瘧,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髁前及諸節(jié)皆痛,小趾次趾不用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(jīng)取之。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,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。

    經(jīng)絡解

    脅,又名 。曲骨之外為毛際。毛際兩旁動脈為氣沖。髀厭,髀樞也。脅骨之下為季脅。 骨為輔骨。外踝以上為絕骨。足面為跗。足大趾本節(jié)后為歧骨。大趾爪甲后為三毛。

    足少陽膽經(jīng)之脈,受手少陽三焦之交,起于目銳 之瞳子 ,由聽會、客主人上行頭角,循頷厭,下懸顱、懸厘,循耳上發(fā)際至曲鬢、率谷,由率谷外折,下耳后,循天沖、浮白、竅陰、完骨,又自完骨外折,循本神下至陽白,會睛明,復從睛明上行,循臨泣、目窗、正營、承靈、腦空、風池至頸,行手少陽之脈前,下至肩上,循肩井,卻左右交出手少陽之后,入缺盆外。其支者,自耳后入耳中,過聽宮至目銳 瞳子 之分。其支者,別自瞳子 下大迎,合手少陽于 ,下臨頰車,下頸,循本經(jīng)之前,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,下胸中天池之外,貫膈,即期門之所,絡肝,下屬于膽,自屬膽處循脅里至氣沖,繞毛際,遂橫入髀厭之環(huán)跳穴。其直行者,從缺盆下腋,循胸,歷淵液、輒筋、日月,過季脅,循京門、帶脈、五樞、維道、居,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,乃下循髀外,循太陽、陽明之間,歷中瀆、陽關,出膝外廉,抵陽陵泉,下輔骨前,歷陽交、外丘、光明,直下抵絕骨之端,循陽輔、懸鐘而下出外踝之前,至丘墟,循足面之臨泣、五會、俠溪,乃上入小趾次趾之間,至竅陰而終。其支別者,自足面臨泣別行入大趾,循歧骨內(nèi)出大趾端,還貫入爪甲,出三毛,以交于足厥陰肝經(jīng)也。

    膽經(jīng)諸穴歌

    足少陽兮四十三,瞳子 近聽會間,客主人在頷厭集,懸顱懸厘曲鬢前。由率谷天沖而下,見浮白竅陰之妍。完骨露兮本神陽白,臨泣見兮目窗與連。正營承靈居其后,腦空穴繼靈而安。風池肩井兮淵液,輒筋日月兮京門辟。帶脈五樞,由維道居 而續(xù)。環(huán)跳風市抵中瀆,飲陽關之陽陵泉。至陽交之外丘間,光明陽輔懸鐘可瞻。丘墟臨泣地五會,俠溪竅陰而膽經(jīng)全。

    分寸歌

    足少陽兮四十三,頭上廿穴分三折,起自瞳子至風池,積數(shù)陳之次序說,瞳子 近 五分,耳前陷中聽會穴,客主人名上關同,耳前起骨開口空,頷厭懸顱之二穴,腦空下廉曲角中,懸厘之穴異于茲,腦空下廉曲角上,曲鬢耳上發(fā)際隅,率谷耳上寸半安,天沖耳后入發(fā)二,浮白入發(fā)一寸間,竅陰即是枕骨穴,完骨之上有空連,完骨耳后入發(fā)際,量得四分須用記,本神神庭旁二寸,入發(fā)一寸耳上系,陽白眉上方一寸,發(fā)上五分臨泣是,發(fā)上一寸當陽穴,發(fā)上寸半目窗至,正營發(fā)上二寸半,承靈發(fā)上四寸諦,腦空發(fā)上五寸半,風池耳后發(fā)陷寄,肩井肩上陷中求,大骨之前一寸半,淵液腋下方三寸,輒筋期下五分判,期門卻是肝經(jīng)穴,相去巨闕四寸半,日月期門下五分,京骨監(jiān)骨下腰絆,帶脈章門下寸八,五樞章下寸八貫,維道章下五寸三,居 章下八寸三,章門緣是肝經(jīng)穴,下脘之旁九寸含,環(huán)跳髀樞宛宛中,屈上伸下取穴同,風市垂手中指盡,膝上五寸中瀆逢,陽關陽陵上三寸,陽陵膝下一寸從,陽交外踝上七寸,外丘踝上六寸容,踝上五寸光明穴,踝上四寸陽輔通,踝上三寸懸鐘在,丘墟踝前之陷中,此去俠溪四寸五,卻是膽經(jīng)原穴功,臨泣俠溪后寸半,五會去溪一寸窮,俠溪在趾歧骨內(nèi),竅陰四五二趾中。

    病證解

    口苦,膽汁味苦也。善太息,膽氣不舒也,腑病也。心脅痛,不能轉側,脈循脅里也。面塵,體無膏澤,脈所過處氣郁為病也。足外反熱,脈循外踝也。頭痛,脈行于頭也。頷痛,脈加頰車也。銳 痛,脈起于目也。

    缺盆腫痛,脈入缺盆也。腋腫,脈下腋也。馬刀俠癭。脈循頸項腋脅也。汗出、振寒、瘧,少陽居半表半里也。

    胸脅以下諸節(jié)痛,皆脈所經(jīng)也。小趾次趾不用,脈所絡也。

    本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

    膽屬木,為少陽相火,發(fā)生萬物,為決斷之官,十一臟之主。(主同肝。)

    本病(臟腑之病)

    口苦,嘔苦汁,善太息,(同經(jīng)。) 如人將捕狀,(膽氣虛。)目昏,(肝主目。)不眠,(魂藏于肝,少陽與肝為表里。)

    標病(經(jīng)絡之?。?/p>

    寒熱往來, 瘧,胸脅痛,頭額痛,耳痛鳴聾,瘰 ,結核,馬刀,足小趾次趾不用。(俱同經(jīng)。)

    治法解

    實火瀉之

    木旺生火,火有余則為實,故用瀉。

    瀉膽∶相火有余則膽實,瀉火所以瀉膽也。

    龍膽草(益肝膽而瀉火。)牛膝(瀉膽,除腦中熱。)豬膽(瀉肝膽之火。)生蕤仁(消火散熱,治目赤腫痛。)生酸棗仁(生用酸平,療膽熱。)黃連(瀉火益肝膽,豬膽汁炒。)苦茶(瀉熱消痰。)

    虛火補之

    肝腎虧弱,相火易虛,故用補。

    溫膽∶膽虛則寒,故宜溫補,補氣補血,所以溫之也。

    人參(甘溫補氣,正氣旺則心肝靜。)細辛(辛益肝膽。)半夏(補肝潤腎,除濕化痰。)當歸(和血養(yǎng)血。)炒蕤仁(補肝明目。)炒棗仁(專補肝膽,炒熟療膽虛不眠。)地黃(補陰生血。)

    本熱平之

    不言本寒者,已具溫膽條中,省文也。

    除火∶瀉膽條中亦多降火之藥,但火兼虛實,前言其實,此兼言其虛。

    黃芩(瀉實火,仲景柴胡湯用為少陽里藥。)黃連(解見前條。)芍藥(瀉肝火,能于土中瀉木。)連翹(除少陽氣分實熱。)甘草(入涼劑則瀉邪火。)

    鎮(zhèn)驚∶肝藏魂,有熱則魂不安而膽怯,重以止怯,所以鎮(zhèn)之也。

    黑鉛(鎮(zhèn)心安神。)水銀(主天行熱疾,安神鎮(zhèn)心。)

    標熱和之

    不言標寒者,少陽半表,所主在筋,邪入于筋,較肌肉更深,則寒變?yōu)闊帷?/p>

    和解∶和法較解肌更輕。

    柴胡(足少陽表藥。)芍藥(瀉肝火,入肝經(jīng)血分。)黃芩(足少陽里藥。)半夏(發(fā)表開郁。)甘草(入汗劑則解肌。)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
  • (公元 1298 年)元.王好古(進之、海藏)撰。三卷。依據(jù)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有關藥理的論述,以及張潔古《珍珠囊》和李杲《 藥類法象》、《用藥心法》等,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、升降浮沉、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。

    作者:
    王好古
  • 作者:
    龔居中
  • 作者:
    李子毅、
  • 作者:
    閔純璽
  • 作者:
    張曜孫
  •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王泰林
  • (公元 605 ~ 617 年)隋.楊上善編注。

    原三十卷。已殘缺,現(xiàn)存國內(nèi)本為二十三卷。是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。

   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,有人根據(jù)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,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,因疑楊為唐人,為唐代著作。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。

    作者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