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清 黃元御 著
黃元御醫(yī)書總目錄
《素問懸解》《靈樞懸解》《難經(jīng)懸解》《傷寒懸解》《金匱懸解》《傷寒說意》
《四圣心源》《素靈微蘊》《四圣懸樞》《長沙藥解》《玉楸藥解》
(包括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素問》,《靈樞經(jīng)》二書)(公元前 722 ~前 221 年? )共十八卷。
是現(xiàn)存最早的中醫(yī)理論著作,是春秋戰(zhàn)國前醫(yī)療經(jīng)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(jié)。
(包括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素問》,《靈樞經(jīng)》二書)(公元前 722 ~前 221 年? )共十八卷。
是現(xiàn)存最早的中醫(yī)理論著作,是春秋戰(zhàn)國前醫(yī)療經(jīng)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(jié)。
生于背,名曰發(fā)背,肺經(jīng)火毒也。生于背下,與心相對,名曰對心發(fā),心經(jīng)火毒也。生于腰,名曰腎俞發(fā),腎經(jīng)相火之毒。若生于肩脊,名曰搭背,右為肺火,左為肝火也。生于手背,名曰手發(fā),生足背,名曰足發(fā),脾經(jīng)濕熱之毒也。有如蓮子形者,頭多突起。有如蜂窠形者,孔多內(nèi)陷,外結(jié)螺靨。此二種,須防毒陷。大率此癥,皆由膏粱濃味,或六淫外客七情內(nèi)郁所致,積聚不散,以致榮氣不從,逆于肉理耳。初覺腫痛,即宜用藥消散之。散而不去,則用艾灸、提膿等法。癰疽之癥,始為熱中,末為寒中,不可不察也。
□
凡一切癰疽腫毒,初起之時,隨用遠志肉二三兩,去心,清酒煮爛,搗為泥,敷患處,用油紙隔布扎定,越一宿,其毒立消,屢試屢驗,其效如神。
普救萬全膏(見痹癥。
□
治腫毒初起時,皆可立消,內(nèi)服此藥,外敷遠志膏,一切惡毒,無不消散但宜早服為妙,倘瘡已成膿,無從消散也,必須外潰。
金銀花(二兩) 甘草(二錢
水煎,清酒沖服。若毒在下焦,加牛膝二錢。
□
每歲端午日,蓄蘄艾一二斤,愈久愈良。用時取葉為炷,或加麝香、木香、雄黃末,搓成團,安蒜上灸之,名藥艾丸。
□
治疔毒、腦疽、乳癰、附骨疽、臀癰,一切患癥,或不痛或大痛,或麻木,用
蟾蜍(酒化,一錢) 輕粉(五分) 乳香 沒藥 雄黃 巴豆(各二錢) 麝香(三分) 朱砂(一錢)
朝腦(一錢以上各為細末,于五月五日午時,在凈室中,用蟾蜍酒和藥丸,如綠豆大,每用一丸,口涎調(diào)涂,貼疔瘡上,以膏蓋之。
□
治疔之仙藥也。
白菊花(四兩) 甘草(四兩
水煎頓服,渣隨即再煎。重者不過二劑,即消,至穩(wěn)至效。一切消疔之劑,皆不及此。
□
凡毒多有挾風(fēng)寒而發(fā)者,宜先用此散之。如毒不消,隨服銀花、甘草等藥
川芎 白芷 紫蘇葉 赤芍 陳皮 甘草(各一錢) 荊芥 香附 秦艽(各一錢五分
連須蔥白二寸,水煎服。若兼?zhèn)?,加山楂、麥芽、葡子。若?nèi)熱極盛,加連翹、蒡子
□
去腐肉,不傷新肉,最為平善。
巴豆去殼,新瓦上炒黑,研細聽用,多寡看瘡勢酌量。
□
防風(fēng) 白芷 甘草 赤芍 川芎 歸尾(各二錢) 雄豬蹄(一節(jié)
加連須蔥白五根,用三大碗水煎,以絹片蘸水洗之,拭干然后上藥,其深曲處,以羊毛
□
敷此,腐肉自化,新肉自生,此外科回生保命之靈丹也。
乳香 沒藥(等分
上二味,安箬皮上,火炙干,為極細末,敷患處,再貼膏藥。此散毒凈則收口,毒不凈則提膿外出,其神妙難以言喻。
□
朱砂 血竭 沒藥 明雄黃(各三錢) 麝香(五分
上五味,為細末,用綿紙條,長尺許,每條裹藥三分,真麻油浸點,自外而內(nèi),周遭照之,瘡毒隨藥氣解散,自不內(nèi)侵臟腑。初用三條,漸加至五、七條,瘡勢漸平,又漸減之。
熏罷,隨上烏金膏,貼以萬全膏。若腫勢漫衍,周遭用芙蓉膏敷之。如再熏,須洗去末藥,其貼膏藥處,藥油可不必洗。
□
赤小豆(四兩) 芙蓉葉(四兩) 香附(四兩) 菊花葉(四兩) 白芨(四兩
為細末,每末一兩,加麝香一分,米醋調(diào),涂住根腳,雞子清調(diào)亦可。
□
治癰疽發(fā)背,瘀肉不腐,及不作膿者。又治惡瘡,內(nèi)有膿,而外肉不穿潰輕粉 蓖麻仁(研,各三錢) 巴豆(研白仁,五錢) 白結(jié)(二錢) 樟腦 螺獅肉(各一錢) 金頂砒( ,五分
為末,瓷罐收貯,臨用時麻油調(diào),涂頑硬肉上,以萬全膏貼之,至頑者,不過二次即軟其力大于烏金散。
□
解毒消癰、清熱、活血、止痛,初起相宜。
白芷 連翹 花粉(各八分) 荊芥 甘草節(jié) 蒡子(各一錢) 防風(fēng) 乳香 沒藥(各五分) 銀花(二錢) 貝母 歸尾(各一錢五分
水煎服。若大便閉結(jié),熱勢極盛者,加酒炒大黃二三錢。
□
凡癰毒內(nèi)已成膿,不穿破者,服即破。
黃 (四錢) 皂刺 白芷 川芎 牛蒡子 穿山甲(炒研,各一錢) 金銀花 當歸(各五分
酒水各半煎服。
□
丹溪云∶癰疽未潰,以疏托解毒為主,癰疽既潰,以托補元氣為主。二語人參(一錢,虛甚者,倍用) 黃 (酒炒,三錢) 當歸(二錢) 川芎(酒炒,五分) 炙草(一錢五分) 陳皮(五分) 金銀花(五錢) 丹皮(一錢) 遠志(去心甘草水泡炒,一錢五分
大棗五枚,水煎服。
□
溫補中氣,挽回元陽。
人參(二錢) 黑姜(一錢五分) 甘草(炙,二錢) 白術(shù)(陳土炒,三錢) 附子(姜汁甘草水制,一錢)
大棗五枚,去核,水煎服。
□
健脾養(yǎng)胃。
人參(一兩) 茯苓(蒸,二兩) 山藥(炒) 苡仁(炒) 扁豆(炒) 蓮肉(去心炒,各二錢) 砂仁(一兩) 神曲(炒黑) 甘草(炒,各五分) 白術(shù)(陳土炒,四兩) 陳皮(微炒,一兩)
共為細末。每用三錢,開水下。
□
中氣下陷者舉之,巔頂有病,需此。
人參 炙甘草 當歸(各一錢) 升麻 柴胡(各三分) 陳皮(五分) 黃 (二錢) 白術(shù)(一錢五分
大棗二枚,生姜三片,水煎服。
□
散風(fēng)寒,消飲食,止嘔吐瀉利。
藿香 砂仁 濃樸 茯苓 紫蘇葉 陳皮(各一錢) 白術(shù)(陳土炒) 半夏 桔梗 白芷(各七分) 甘草(炙,五分生姜三片,水煎服。
□
峻補氣血,乃扶危定傾之大藥,為收功保命之神丹。
人參 白術(shù)(陳土炒,各三錢) 黃 (蜜炙,五錢) 茯苓(一錢) 當歸(一錢五分) 大熟地(九蒸九曬,一錢) 白芍(酒炒,一錢五分) 甘草(炙,八分) 川芎 肉桂(去皮,各五分
大棗五枚,姜三片,水煎服。虛甚者,更加附子、鹿茸。
□
壯水之主,以鎮(zhèn)陽光。凡腎經(jīng)真水不足,虛火上炎,脈數(shù)有熱者,宜此。
大熟地(四錢) 山萸 山藥(各二錢) 丹皮 茯苓(各一錢五分) 澤瀉(一錢
水煎服。
□
即大補湯,去黃 、肉桂。
□
治思慮傷脾,榮血不足,睡臥不寧。
人參 白術(shù) 當歸 棗仁(炒) 白芍(各一錢) 黃 (一錢五分) 遠志(去心甘草水泡炒)甘草(炒,各七分) 木香(五分) 圓眼肉(五枚
水煎服。
□
理脾化痰,溫胃進食。
人參 白術(shù) 茯苓 炙甘草 陳皮 半夏(各一錢) 砂仁 藿香(各八分
姜二片,棗三枚,水煎服。
□
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。凡腎經(jīng)真陽不足,火衰不能生土,脈虛大無力者,大熟地(八兩) 山萸肉 山藥(各四兩) 丹皮 茯苓 澤瀉(各三兩) 附子 肉桂(各一兩)
用煉蜜丸,每服四錢,淡鹽水下。
紫金錠(見咽喉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