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湯頭歌訣》(公元 1694 年? )清.汪昂(讱庵)著。一卷。按照《醫(yī)方集解》分門,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,以便記誦運用。
查古籍
《湯頭歌訣》(公元 1694 年? )清.汪昂(讱庵)著。一卷。按照《醫(yī)方集解》分門,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,以便記誦運用。
(公元 1298 年)元.王好古(進之、海藏)撰。三卷。依據(jù)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有關(guān)藥理的論述,以及張潔古《珍珠囊》和李杲《 藥類法象》、《用藥心法》等,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、升降浮沉、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。
隔蒜灸法,勝用刀針。書云∶不痛灸至痛,痛灸不痛時。凡治癰疽、疔腫、流注,及一切無名腫毒,以大蒜切片安瘡頂上,用陳艾炷安蒜上,香點灸之,其艾炷大小,看瘡毒大小為取裁。若痛疽之大者,以蒜搗餅,敷上灸之。不痛者灸至痛而止,痛者灸至不痛而止。若內(nèi)已有膿,即將烏金膏涂灸處,外用普救萬全膏貼之,爛開大口,卸卻瘀膿易收功也。若口不收,或腐肉不脫,洗用防風湯,敷以海浮散,外貼萬全膏,腐自去,新自生。計日可愈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