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溫熱經(jīng)緯》(公元 1852 年)清.王士雄(孟英)著。五卷。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,以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,張仲景等之說為經(jīng),以葉桂(天士)、薛生白、陳平伯、余師愚等之說為緯,辨別溫病的伏氣、外感、內(nèi)容豐 富。
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病條辨》(公元 1798 年)清.吳瑭(鞠通)著。六卷。依據(jù)葉桂的溫熱病學說,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、闡述風溫、溫毒、暑溫、濕溫等病證的治療,條理分明。
四言脈訣,始于崔紫虛真人,李瀕湖改訂之,李士材又改訂之。近日如《馮氏錦囊》諸本,各有增刪,然非繁而無緒,即簡而不該,且囿于王叔和、高陽生、滑伯仁舊說,臚列愈多,而指下愈亂,皆非善本。余取顯然可見之八脈為綱領,而以兼見之脈為條目,韻以四言,俾讀者有得心應手之妙。
浮為主表,屬腑屬陽,輕手一診,形象彰彰,浮而有力,洪脈火煬(主火)。浮而無力,虛脈氣傷(主氣虛。)浮而虛甚,散脈靡常(主氣血散。)浮如蔥管,芤脈血殃(主失血。)浮如按鼓,革脈外強(外強中空,較芤更甚,主陰陽不交。)浮而柔細,濡脈濕妨(主濕。)浮兼六脈,疑似當詳。
沉為主里,屬臟屬陰,重手尋按,始了于心。沉而著骨,伏脈邪深(主問?邪。)沉而底硬(與革脈同,但革浮而牢沉,)牢脈寒淫(主寒實。)沉而細軟,弱脈虛尋(主血虛。)沉兼三脈,須守規(guī)箴。
遲為主寒,臟病亦是(仲景云∶遲為在臟?!睹}經(jīng)》云∶遲為寒。)三至二至,數(shù)目可揣。
遲而不愆(稍遲而不愆四至之期,)緩脈最美(無病。)遲而不流(往來不流利,)澀脈血痞(主血少。)遲而偶停(無定數(shù),)結脈郁實,(主氣郁痰滯。)遲止定期(促者,數(shù)中一止也。結者,遲中一止也。
皆無定數(shù),若有定數(shù),則為代矣。大抵代脈在三、四至中,其止有定數(shù)。)代脈多死(主氣絕,惟孕婦見之不妨。)遲兼四脈,各有條理。
數(shù)為主熱,腑病亦同(仲景云∶數(shù)為在腑?!睹}經(jīng)》云∶數(shù)為熱。)五至以上,七(至)八(至)人終。數(shù)而流利,滑脈痰蒙(主痰主食,若指下清,則主氣和。)數(shù)而牽轉,緊脈寒攻(主寒主痛。
數(shù)而有止,促脈熱烘(主陽邪內(nèi)陷。)數(shù)見于關(關中如豆搖動,)動脈崩中(崩中脫血也,主陰陽相搏。)數(shù)見四脈,休得朦朧。
細主諸虛,蛛絲其象,脈道屬陰,病情可想。細不顯明,微脈氣殃(主陰陽氣絕。)細而小?。氄?,脈形之細如絲也,小者,脈勢之往來不大也,且兼之以浮,即昔人所謂如絮浮水面是也,)濡脈濕長(主濕亦主氣虛,浮脈亦兼之。)細而小沉,弱脈失養(yǎng)(血虛,沉脈亦兼之。)細中三脈,須辨朗朗。
大主諸實,形闊易知,陽脈為病,邪實可思。大而涌沸,洪脈熱司(主熱盛,亦主內(nèi)虛,浮脈亦兼之。)大而兼硬,實脈邪持(主實邪。)大兼二脈,病審相宜。
短主素弱,不由病傷,上下相準,縮而不長。諸脈兼此,宜補陰陽。動脈屬短,治法另商。
長主素強,得之最罕,上魚入尺(上魚際,下尺澤,)迢迢不短。正氣之治,長中帶緩。若是陽邪,指下涌沸。中見實脈,另有條款。
以上八脈,顯然可見。取其可見者為提綱,以推其所不易見,則不顯者皆顯矣。八脈相兼,亦非條目之所能盡,皆可以此法推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