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本草求真》 驅風

    作者: 黃宮繡

    風為陽邪。寒為陰邪。風屬陽。其性多動而變。寒屬陰。其性多靜而守。故論病而至于風。則癥變遷而莫御。論藥而至于風。則其藥亦變遷而莫定矣。如肝屬風。病發(fā)于風。則多由肝見癥。乃有風不在肝。而偏在于肌肉之表。癥見惡風自汗之當用桂枝以解其肌。風在太陽膀胱。癥見游風攻頭之當用以羌活。癥見一身骨痛之當用以防風。癥見風攻巔頂之當用以 本者。有如斯矣。且有風在少陰腎經(jīng)。癥見伏風攻頭之當用以獨活。癥見口干而渴之當用以細辛。與風在骨髓。癥見痰迷竅閉之當用以冰片。風在皮膚骨髓。癥見驚瘓疥癩之當用以白花蛇。風在關節(jié)。癥見九竅皆閉之當用以麝香。癥見風濕痹痛之當用以茵芋。風在經(jīng)絡。癥見瘡瘍癰腫之當用以山甲。癥見痰涎壅塞之當用以皂角。風在十二經(jīng)絡。癥見頑痹冷痛之當用以威靈仙。風在腸胃。癥見惡瘡腫毒之當用以肥皂。風在陽明胃經(jīng)。癥見頭面諸疾之當用以白附白芷者。又如此矣。更有風熱在肺。癥見鼻塞鼻淵之當用以辛夷。癥見目翳眩暈之當用以甘菊。癥見惡寒發(fā)熱無汗而喘之當用以杏仁。癥見癰腫瘡毒之當用以牛蒡。癥見喘嗽體腫之當用以白前者。又如此矣。至于風已在肝。而癥又挾有濕。則如秦艽既除腸胃濕熱。又散肝經(jīng)風邪。浮萍既入肝經(jīng)散風。復利脾經(jīng)之濕。海桐皮以療風濕諸痛。 草以治麻木痛冷。蒼耳子以治皮膚瘡癬。通身周痹。巴戟狗脊寄生以強筋骨之類。而葳蕤萆 茵芋白芷白附之偕。風濕而治。可類推矣。風已在肝。而癥見有熱成。則如全蝎之治胎風發(fā)搐。鉤藤之治驚癇螈。蟬蛻之治皮膚癮疹。薄荷之治咽喉口齒。石南葉之能逐熱堅腎。決明子木賊蕤仁之治風熱目翳之類。而辛夷冰片牛蒡之偕。風熱以理。又可想矣。風病在肝而癥見有痰氣。則如南星之散經(jīng)絡風痰。天麻之治肝經(jīng)氣郁虛風。川芎之散肝經(jīng)氣郁之類。而麝香之偕。痰氣并理。又可思矣。風病在肝而癥見有風毒。則有如蛇蛻之能殺蠱辟惡。蜈蚣之能散瘀療結之類。而山甲草烏牛蒡肥皂之偕。風毒以理。又其余矣。風病在肝而更見有寒濕之癥。則有宜于蔓荊僵蠶五加皮烏尖附之類。但其功用治效。則有殊矣。風病在肝而癥見有骨痿不堅之癥。則有宜于虎骨虎膠之類。但其氣味緩急。則有間矣。至于風病在肝而癥見有肌膚燥熱。則不得不用荊芥以達其膚而疏其血。風病在肝而癥見有瘡疥目赤。則不得不用蒺藜以散其風而逐其瘀。風病在肝而癥見有濕熱燥癢。則不得不用蕪荑以泄其濕。要皆隨癥審酌以定其趨。但其理道無窮。變化靡盡。其中旨趣。在于平昔細為體會。有非倉卒急迫所能得其精微也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
  • 《湯頭歌訣》(公元 1694 年? )清.汪昂(讱庵)著。一卷。按照《醫(yī)方集解》分門,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,以便記誦運用。

    作者:
  • (公元 1298 年)元.王好古(進之、海藏)撰。三卷。依據(jù)《內經(jīng)》有關藥理的論述,以及張潔古《珍珠囊》和李杲《 藥類法象》、《用藥心法》等,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、升降浮沉、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。

    作者:
    王好古
  • 作者:
    龔居中
  • 作者:
    李子毅、
  • 作者:
    閔純璽
  • 作者:
    張曜孫
  • 作者:
    ?
  • 作者:
    王泰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