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溫?zé)峤?jīng)緯》(公元 1852 年)清.王士雄(孟英)著。五卷。搜集多種溫?zé)岵≈?,以《?nèi)經(jīng)》,張仲景等之說(shuō)為經(jīng),以葉桂(天士)、薛生白、陳平伯、余師愚等之說(shuō)為緯,辨別溫病的伏氣、外感、內(nèi)容豐 富。
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病條辨》(公元 1798 年)清.吳瑭(鞠通)著。六卷。依據(jù)葉桂的溫?zé)岵W(xué)說(shuō),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、闡述風(fēng)溫、溫毒、暑溫、濕溫等病證的治療,條理分明。
鐺下墨即釜底煤,金瘡生肌止血來(lái),吐紅血暈惡心痛,婦人難產(chǎn)亦能催。百草霜治熱毒瘡,消積止瀉亦奇哉。
無(wú)毒。解諸瘡毒。涂金瘡,生肌止血,如瘡在面,慎勿涂之,黑入肉如印。止諸血及吐血,血暈,單用細(xì)研,酒調(diào)或水調(diào),溫服。兼治中惡心痛,婦人逆產(chǎn)及霍亂轉(zhuǎn)筋,鼻氣壅塞不通。又治舌卒腫如豬脬,滿口即死,以酒調(diào)涂舌下立瘥。百草霜,即額上墨,又名灶突墨。無(wú)毒。治小兒頭瘡及熱毒瘡,消積化滯下食,止暴瀉痢,婦人虛損,月候不調(diào),崩中漏下,橫生逆產(chǎn),瘦胎胞衣不下?!毒址健氛`以鐺墨為百草霜,所指雖與經(jīng)殊,而功用大同,惟黑奴丸兩用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