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脾胃論》(公元 1249 年)金.李杲(東垣、明之)著。三卷。依據(jù)臨床實踐,結合醫(yī)學理論,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 重要,提出“內(nèi)傷脾胃,百病由生”的主張。
查古籍
《脾胃論》(公元 1249 年)金.李杲(東垣、明之)著。三卷。依據(jù)臨床實踐,結合醫(yī)學理論,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 重要,提出“內(nèi)傷脾胃,百病由生”的主張。
(公元 682 年)唐.孫思邈著。三十卷。是《千金要方》的補編,主要內(nèi)容有藥物、傷寒、婦人、小兒 、雜病、色脈、針灸等,傷寒部分增加了張仲景《傷寒論》別本,更為珍貴。
白術甘溫健胃脾,寒濕熱濕盡相宜,痰痞嘔泄腫汗渴,兼補氣血安胎兒。
術,濁也,色白而形濁也。味甘而辛苦不烈。無毒??缮山?,陽也。入手太陽少陰、足陽明太陰經(jīng)。
補脾胃虛弱,不思飲食,去諸經(jīng)濕。又退胃熱,除寒熱,消虛痰痞氣宿滯,止霍亂、嘔逆、泄瀉、腹中冷痛,利小便,消水腫脹滿。又有汗則能止,無法則能發(fā)。緩脾生津除濕渴,利腰膝間血。上而皮毛,中而心胃,下而腰膝。在氣主氣,在血主血,故補虛藥多用之。兼安胎產(chǎn),產(chǎn)后中風口噤及大風、痿痹、足脛毒瘡,皆效。
丹溪云∶與二陳同用,則健胃消食,化痰除濕;與芍藥、當歸,枳實、生地之類同用,則補脾而清脾家濕熱,再加干姜,去脾家寒濕。東垣云∶佐黃芩有安胎之能,君枳實有消痞之妙,惟傷寒動氣不宜用。米泔浸半日,去蘆。瀉胃火生用,補胃虛土炒。防風、地榆為使。忌桃、李、雀、鴿肉。
以上補氣除濕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