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醫(yī)學傳心錄》 藿亂脾寒傷食所致

    卒然心腹疼痛,上吐下瀉,謂之濕霍亂;腹絞痛,欲吐不吐,欲瀉不瀉者,謂之干霍亂。此癥有寒熱二種:屬寒者,吐利腥穢,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,脈沉而遲,四肢厥冷,腹痛,不喜飲水,此陰邪勝也。屬熱者,吐利、煩熱、有汗、口渴欲飲涼水,脈沉而數(shù),四肢溫暖,此陽邪勝也。總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治之。干霍亂,先用鹽湯探吐,吐后亦以藿香正氣散調(diào)理。如探吐不能出者,死在須臾也。

    藿香正氣散

    正氣(半)(夏)曲(紫)蘇藿(香),(茯)苓陳(皮)(白)術(shù)(白)芷(厚)樸,桔(梗)甘(草)腹(皮)(生)姜(大)棗,吐瀉陰陽搏。

    有熱者加姜炒黃連。有寒者加干姜。腹痛加官桂,痛甚加吳茱萸去藿香。小便不利加車前子。轉(zhuǎn)筋加木瓜。發(fā)熱口渴加麥冬、淡竹葉。若頻欲登圊①不通利者加枳殼。中暑者加香薷、扁豆。心下痞加枳實、青皮。肉食不化加山查。米谷不化加神曲、麥芽。

    ①圊:qing1(音青)。廁所。

    燒鹽湯

    鹽一撮,放刀上用火燒紅,熱童便和服,或以新汲水和服,少頃即吐。

    按:霍亂初起,用藿香正氣散兼刺委中、尺澤放血,可以收效。如果吐瀉太甚,失水過多,眼胞塌陷、汗出不止、肢冷脈微欲絕,則應急服王清任之急救回陽湯。萬不可因其口渴,誤認為熱,坐誤機宜。

    急救回陽湯

    黨參(八錢)附子(八錢)干姜(四錢)白術(shù)(四錢)甘草(三錢)桃仁(二錢)紅花(二線)水煎服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
  • (公元 341? )晉、葛洪(稚川)著。八卷。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,在倉促發(fā)病時可以應用。經(jīng)梁.陶弘景增補,金.楊用道又加附方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王肯堂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(公元 1602 年)明.王肯堂(宇泰、損庵)著。一百二十卷。分為“證治”“傷寒”“瘍醫(yī)”“幼科”“女科”“類方 “等六部份。內(nèi)容豐富,參驗脈證,辨析透徹,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。此書又稱為《六科準繩》。

    作者:
    王肯堂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(公元 1602 年)明.王肯堂(宇泰、損庵)著。一百二十卷。分為“證治”“傷寒”“瘍醫(yī)”“幼科”“女科”“類方 “等六部份。內(nèi)容豐富,參驗脈證,辨析透徹,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。此書又稱為《六科準繩》。

    作者:
    王肯堂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(公元 1602 年)明.王肯堂(宇泰、損庵)著。一百二十卷。分為“證治”“傷寒”“瘍醫(yī)”“幼科”“女科”“類方 “等六部份。內(nèi)容豐富,參驗脈證,辨析透徹,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。此書又稱為《六科準繩》。

    作者:
    王肯堂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(公元 1602 年)明.王肯堂(宇泰、損庵)著。一百二十卷。分為“證治”“傷寒”“瘍醫(yī)”“幼科”“女科”“類方 “等六部份。內(nèi)容豐富,參驗脈證,辨析透徹,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。此書又稱為《六科準繩》。

    作者:
    王肯堂
  • 作者:
    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