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夏日炎炎,耗傷元氣。故病必體倦脈弱,身熱自汗,煩躁,面垢唇青。李東垣以動而得之為中熱,靜而得之為傷暑,熱陽而暑陰也。其實未確。蓋以暑字從日,暑即熱也,何必分名。但動靜二字,是陰陽分別。茲仍分動以得之、靜以得之,以為此癥提綱。
何謂動以得之?長途赤日,荷重作勞,因而致病。如大熱(傷暑而發(fā)熱頭痛與傷寒癥同,但傷寒脈浮而緊,傷暑脈洪而虛,以此為辨。香薷是解表卻暑之藥,夏日之用香薷與冬日之用麻黃同義也。)大渴,脈浮自汗,以白虎人參湯主之。更加身體重著,是暑而挾濕,宜蒼術白虎湯主之。若有吐瀉腹痛,此方不可輕用也。若前癥發(fā)熱身疼,口燥咽干,或吐或瀉,宜黃連香薷飲主之。又有暑風癥,因暑氣鼓激痰火,塞礙心竅,以致卒倒不省人事,宜吐之,或以《千金》消暑丸灌之。
白虎湯(見《傷寒》)
一加人參二錢,名白虎人參湯。治汗出惡熱、身熱大渴等癥;
一加蒼術二錢,名蒼術白虎湯,治汗出身熱足冷等癥。
黃連香薷飲(方見《時方》)
去黃連,名香薷飲。治同。
暑風發(fā)搐,加羌活、秦艽各一錢;瀉利,加白術、茯苓各一錢五分;虛汗不止,加白術一錢五分、炙黃 三錢;心煩,加梔子、朱砂各一錢;嘔吐,加半夏二錢,藿香、陳皮各八分,姜汁少許。
何謂靜以得之?避暑于深堂大廈,為陰寒所遏,暑不得越。手足厥逆者,大順散主之;霍亂吐瀉口渴者,五苓散主之;不渴者,理中湯主之。亦有以二湯送下六一散三錢者,巧法不可言傳也。
大順散
干姜(一錢,炒) 甘草(八分,炒) 杏仁(六分,去皮尖,炒) 肉桂(六分)
共為末,每服五錢。水一盅,煎七分服。如煩躁,井花水調下三四五錢。
又有遇夏即病,秋后即愈,是暑傷元氣。如草木遇盛日則痿,得雨露則挺,名曰疰夏癥。宜補中益氣湯,照《薛氏醫(yī)案》,去升麻、柴胡,加麥冬一錢五分,五味、黃柏各五分,炮姜三分,服三四劑。
又生脈散、清暑益氣湯、六一散,皆卻暑之良方。一切暑病,不可須臾離之。學人當于三方求其奧旨,難以縷陳。
《時方歌括》(公元 1801 年)清.陳念祖(修園)著。二卷。 選擇常用方劑 108 首,按性質分為十二類,敘理簡明,便于學習。
《時病論》(公元 1882 年)清.雷豐(少逸)著。八卷。闡述四時的“伏氣”、“新感”等急性熱病,立法清晰,為有關溫熱病 重要著作之一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
網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夏日炎炎,耗傷元氣。故病必體倦脈弱,身熱自汗,煩躁,面垢唇青。李東垣以動而得之為中熱,靜而得之為傷暑,熱陽而暑陰也。其實未確。蓋以暑字從日,暑即熱也,何必分名。但動靜二字,是陰陽分別。茲仍分動以得之、靜以得之,以為此癥提綱。
何謂動以得之?長途赤日,荷重作勞,因而致病。如大熱(傷暑而發(fā)熱頭痛與傷寒癥同,但傷寒脈浮而緊,傷暑脈洪而虛,以此為辨。香薷是解表卻暑之藥,夏日之用香薷與冬日之用麻黃同義也。)大渴,脈浮自汗,以白虎人參湯主之。更加身體重著,是暑而挾濕,宜蒼術白虎湯主之。若有吐瀉腹痛,此方不可輕用也。若前癥發(fā)熱身疼,口燥咽干,或吐或瀉,宜黃連香薷飲主之。又有暑風癥,因暑氣鼓激痰火,塞礙心竅,以致卒倒不省人事,宜吐之,或以《千金》消暑丸灌之。
白虎湯(見《傷寒》)
一加人參二錢,名白虎人參湯。治汗出惡熱、身熱大渴等癥;
一加蒼術二錢,名蒼術白虎湯,治汗出身熱足冷等癥。
黃連香薷飲(方見《時方》)
去黃連,名香薷飲。治同。
暑風發(fā)搐,加羌活、秦艽各一錢;瀉利,加白術、茯苓各一錢五分;虛汗不止,加白術一錢五分、炙黃 三錢;心煩,加梔子、朱砂各一錢;嘔吐,加半夏二錢,藿香、陳皮各八分,姜汁少許。
何謂靜以得之?避暑于深堂大廈,為陰寒所遏,暑不得越。手足厥逆者,大順散主之;霍亂吐瀉口渴者,五苓散主之;不渴者,理中湯主之。亦有以二湯送下六一散三錢者,巧法不可言傳也。
大順散
干姜(一錢,炒) 甘草(八分,炒) 杏仁(六分,去皮尖,炒) 肉桂(六分)
共為末,每服五錢。水一盅,煎七分服。如煩躁,井花水調下三四五錢。
又有遇夏即病,秋后即愈,是暑傷元氣。如草木遇盛日則痿,得雨露則挺,名曰疰夏癥。宜補中益氣湯,照《薛氏醫(yī)案》,去升麻、柴胡,加麥冬一錢五分,五味、黃柏各五分,炮姜三分,服三四劑。
又生脈散、清暑益氣湯、六一散,皆卻暑之良方。一切暑病,不可須臾離之。學人當于三方求其奧旨,難以縷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