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治胃氣虛弱,三焦痞塞,不能宣行水谷,故為痰飲。結聚胸臆之間,令人頭目昏胸膈脹滿,咳嗽氣急,嘔逆腹痛。伏于中脘,亦令臂疼不舉,腰腳沉重。久而不散,流入于脾,脾惡濕,得水則脹,脹則不能消化水谷,又令腹中虛滿,而不食也。
半夏(一兩,切次用白礬三兩,研碎茯苓(去皮)白術(各一(去白。各半兩)上十味為細末,用神曲一兩,大麥二兩,同碾,取末打糊,和藥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霧露如神
(公元 1528 年)明.薛己(立齋、新甫)著。 一卷。先論口齒、喉舌之證,分為六門,次論骨鯁、諸蟲、體氣的治法 ,也分六門,末附方藥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
網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治胃氣虛弱,三焦痞塞,不能宣行水谷,故為痰飲。結聚胸臆之間,令人頭目昏胸膈脹滿,咳嗽氣急,嘔逆腹痛。伏于中脘,亦令臂疼不舉,腰腳沉重。久而不散,流入于脾,脾惡濕,得水則脹,脹則不能消化水谷,又令腹中虛滿,而不食也。
半夏(一兩,切次用白礬三兩,研碎茯苓(去皮)白術(各一(去白。各半兩)上十味為細末,用神曲一兩,大麥二兩,同碾,取末打糊,和藥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霧露如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