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公元 1742 年)清.吳謙(六吉)等編。九十卷。包括《訂正傷寒論注》、《訂正金匱要略注》、《刪補名醫(yī)方論》及“四診”、“運氣”、“傷寒”、“雜病”、“婦科”、“幼科”、 “痘疹”、“種痘“、“外科”、“刺灸”、“眼科”、“正骨”等心法要訣。各分子目,有圖說方論,此較簡明易學(xué)。
查古籍
(公元 1742 年)清.吳謙(六吉)等編。九十卷。包括《訂正傷寒論注》、《訂正金匱要略注》、《刪補名醫(yī)方論》及“四診”、“運氣”、“傷寒”、“雜病”、“婦科”、“幼科”、 “痘疹”、“種痘“、“外科”、“刺灸”、“眼科”、“正骨”等心法要訣。各分子目,有圖說方論,此較簡明易學(xué)。
一為水數(shù),從寒散也。凡感四時不正之氣,或為發(fā)熱,或為寒熱,或因勞因婦人熱入血室,或產(chǎn)后經(jīng)后,因冒風(fēng)寒,以致寒熱如瘧等癥,但外有邪而內(nèi)兼火者,須從涼散,宜此主之。
柴胡(二三錢) 黃芩(錢半) 芍藥(二錢) 生地 陳皮(各錢半) 甘草(八分)
水一盅半,煎七八分,溫服。如內(nèi)熱甚者,加連翹一二錢隨宜。如外邪甚者,加防風(fēng)之。如邪結(jié)在胸而痞滿者,去生地,加枳實一二錢。如熱在陽明而兼渴者,加天花粉或葛根一二錢,熱甚者,加知母、石膏亦可。